资源描述:
《国外的希望应用性研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国外的希望应用性研究述评摘要: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外近十年针对希望展开了一系列应用性研究,发现希望可以有效预测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希望理论可以广泛运用到心理治疗中,通过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对近年来国外的希望应用性研究作了回眸性总结与分析,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研究视角,以期对心理学界同仁有所启发。关键词:希望身心健康预测1.引言希望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它是指将来的积极体验,与乐观相似。近年来,Snyder等人发展了早期的希望概念,提出了新的希望概念
2、及理论。他们认为,希望是对目标获得的积极期待,包括三个成分:目标、路径意识和动力意识。在希望获得的过程中,三者必不可少,彼此间相互影响,比如设定了一个重要的目标,会使个人的动力得到提升,而提升后的动力,又会激发个体想岀更多新的路径。希望概念及其理论的研究,推动了希望的应用性研究,发现希望可以有效地预测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希望理论可以广泛运用到心理治疗中,通过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鉴于中国在希望应用性研究方面的匮乏,我们对近年来国外的希望应用性研究作了回眸性总结与分析,并对当前研究
3、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研究视角,以期对心理学界同仁有所启发,提供一定的学习和借鉴。1.希望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预测变量(1)希望对影响个体身体健康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研究者一致发现,希望与抑郁、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负相关。例如,Kwon发现,希望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成熟的防御方式缓冲了抑郁对希望的影响[1]。Chang和DeSimone采用中介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希望与抑郁的关系。他们的研究也证实了希望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且当剔除评估和应对方式的影响后,这种作用依
4、然显著[2]。与此相似,Onwuegbuzie在研究中发现,与高希望个体相比,低希望个体体验到了更多的焦虑。在压力情境下,低希望个体比高希望个体更可能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问题回避)[3]。(1)希望与其他积极心理品质有着显著相关。Snyder的研究发现,希望与乐观、自尊呈显著正相关,高希望个体有更积极的生活目标、更积极的心理暗示[4]0Peterson与Seligman在一项研究中,考察了积极心理学中的24种个性力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希望、热情、爱、好奇心和感激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预测指标[5]
5、。在以青少年为被试的纵向研究中,Valle等人发现,青少年的希望特质水平与他们在一年后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呈正相关,希望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中起调节作用,缓冲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冲击⑹。此外,个体希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优化。Gilman等人采用聚类分析法,将被试按照希望水平的高低分成高、中、低三组,结果发现,高希望者的生活满意度水平不仅显著高于低希望者,而且显著高于中等希望者⑺。3•希望对个体学业成绩和运动成绩有着较好的预测力研究发现,学生的希望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
6、。该结论在大中小学生为样本的研究中得到了一致的证实⑻。在一项长达六年的纵向研究中,Snyder等深入考察了希望对学业成绩的预测力。他们测量了213名大学新生的希望特质,记录了学生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平均学习成绩及毕业总成绩。结果表明,希望分数可以预测大学生整个学业期间的成绩表现,高的希望分数预示着更高的毕业分数、更高的毕业率及更少的辍学率。当入学成绩等因素被控制后,希望水平跟学生学业成就的相关依然显著[9]。此外,希望量表上的得分还跟学生的自我价值、社会胜任力以及创造力正相关[10]o高希望水平的学生相对
7、于他们的低希望水平的同伴,具有更高的学业满意度和人际满意度⑻。在运动领域,研究者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Curry等人发现,高希望选手在田径比赛中的成绩显著高于低希望选手,且当控制了先天的运动能力后,选手的希望水平与其田径比赛成绩依然显著相关。希望特质和希望状态量表上的分数联合解释了田径比赛成绩中56%的变异量[11]o4•个体希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希望理论被广泛运用到心理治疗中,旨在通过提高个体的希望水平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Klausner等人对患抑郁症的老人进行了为期10周的希望干预。被
8、试被随机分到希望干预组(实验组)或生活回忆理疗组(控制组)。实验组接受的希望干预包括设置目标、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以及在实验者的帮助下提高实现目标的动机;控制组则被要求回顾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结果表明,两组的希望得分都有显著提高,但两组的显著差异在于:实验组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上的平均得分从22.7下降到7.6,而控制组只从24.8下降到20.2。此外,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的焦虑症状有了更大的缓和,与家庭成员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