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367223
大小:6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3
《以《爱莲说》为例试论古诗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爱莲说》为例试论古诗文教学摘要:《爱莲说》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精甜散文。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关键词:爱莲说周敦颐教学《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南康郡(今江西星了县)任职时(1060年5月)写的。该文托物言志,议论精辟隽永,且语言简洁优美,是一篇千年传诵的名文。一、采用传统的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古人云:“言为心声《爱莲说》一文中,作者以莲的形象来比拟人的詁质,以莲的形象來比拟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仰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的
2、鄙弃。作者反对当时消极避世和追求富贵名利的世风,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止直、高尚的君子,廉洁、进取、受人敬重的清官。这一鲜明的主题,正是《爱莲说》历经千年还为人们喜爱的原因。因为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他忠直进取的标志,是他不阿世俗的性格的参照物。二、莲意流变中国古典文学关注描写莲花是很早的。《诗经》唱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陈风?泽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郑风?山有扶苏》)。屈原在楚辞中也吟出了这样的句子:“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芙蓉兮木末”(《湘君》)。两汉时期民歌中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古诗十九首》中冇“
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魏晋时期,描写芙蓉的作品亦不少,并且以芙蓉衬托美貌、比拟徳行,基木上沿用的是屈原在楚辞中确立的莲意。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上流行已经很久了,文学作品中的莲意终于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色彩。梁陈之际的《欢闻歌》写道:“艳艳金楼女,心如玉池莲。持底报郎恩,俱期游梵天。”(《乐府诗集》卷四十五)这里的“梵天”己经在明白地表明早期的莲意至此开始在表面上有了一些佛门色彩,这是一个富有意味的变化,预示着古己有Z的莲意开始悄悄地山表及里发生内涵上的深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题义公禅房》)更进一步说明古已有之的莲意正由着重于外在形象之美、着
4、重于烘托人物的德行之善、着重于比喻双关的情爱之洽,而在域外佛教的影响下开始向新的意涵挺进,开始和人的心性修为、人格观照有了更加密切圆融的联系。三、“亭亭净植”,“不蔓不枝”荷花“守一茎一花之节”,《爱莲说》抓住荷花这一特性,以“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从人际关系角度切入,宣扬主体独立。正如《论语?为政》所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假如将《爱莲说》放在北宋的政治、文化背景Z上进行阅读,我们会得到更丰富的启示。北宋政治最突出的特点,柳诒徵先生曾一言以蔽之,曰“政党政治”。周敦颐在政治上位卑,并没有资格直接参与上层的议论、争斗;但是,周敦颐幼孤,归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抚养
5、,应该有机会了解朝廷动向。“亭亭净植”、“不蔓不枝”是对矫侨不群、不比不附的独立人格的呼唤,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嘉祜末年,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意义。王哗《芙蓉》屮的“孤贞无漫蔓”即对荷花的这一人格象征内涵也有体现。四、断句读懂通过学生在朗读中的展示与交流,要正确把握句子节奏并合理处理停顿的问题。我先范读几个句子,再重点探究两个句子的断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通过读、思、划,明确正确的读法及原因,让学生理解:同样是第一人称代词,笫一句应在“予”字后面停顿,第二句应在“予谓”的后面停顿,因为它领起后面写菊、牡丹、莲的三个句
6、子;另外,句中的连词“而”之前一般也会有语气停顿。通过指导断句,反复朗读揣摩,学生对文章大意会有基本了解。五、品读明恵:要读出文章的味道,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我以文本中的语气词作为突破口,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按照“明确任务一一合作探究一一展示交流一一质疑评价”的模式进行学习。第一组:1•找“焉”所在的句了;2•以喜欢的方式读句了;3•詁析莲的具体形象。第二组:1•找“者也”所在的句子;2•以喜欢的方式读句子;3•品析这个句子的作用。第三组:1•找“噫”统领的句子;2•以喜欢的方式读句子;3•品析这组句子的感情。三组问题,三个目的。“焉”字句,是
7、对莲的具体描绘,品析该句,旨在领会莲的具体形象,感悟莲所承载的高贵品格;“者也”句,是作者对菊、牡丹、莲的评价,品析该句,意在领会衬托的手法;“噫”字句,是作者对三种人的不同态度,品析该句,在于体会作者对三种人的不同情感,从而感受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君子之/ilso周敦颐在这篇百字精品散文里娴熟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通过对荷花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刚直、纯真、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对崇高理想与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贵权、苟随时俗者及其风尚的不满。参考文献[1]周文英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