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139219
大小:5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浅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现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浅谈几点不成熟的见解。关键词:阅读自育自学兴趣正文: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要求中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有价值的书目自主阅读并主动与他人分享阅读的收获。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啊,有了兴趣,才会喜欢;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因此,在实
2、际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课文阅读进行了有选择的拓展与链接,并以交流、朗诵、评价等多多样化的形式使学生走进悦读。这样才更有利学生走进阅读,使阅读成为孩子自觉的行动,成为孩子快乐的选择。为此,我觉得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转变思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这就告诉作为教师的我们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要不断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品味,并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创新,保持和发展自己
3、的个性,让课堂活力持久焕发。如何提升教师的品味呢?当然是于大量的阅读,读教育教学著作,读古典名著,读中外名家名作,读儿童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无所不读,做到广而深的阅读,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而薄发,更能展现教师不同角色的魅力。教师的阅读当如此,孩子的阅读也当如此,需让每个孩子知道读书如同吃饭,否则思想就会枯竭,只是孩子的阅读需要教师正确而适当的引导。然而长期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参,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路介绍下,只是生硬地分解作品。在这样的阅读
4、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没有自主感悟的过程又何求阅读能力的培养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和部首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工具书把书读通读顺并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词典自主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或集体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二、方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入阅读方法的指导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如有的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
5、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具体做法是要结合阅读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比如今年我们班在共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时我首先布置孩子们回家按页数完成读书,学优生可以超前阅读,一次阅读完全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第一次阅读后班级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大部分孩子对故事梗概并不陌生,在孩子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分享的成功感后,我设置了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成功体验的同时有了初步的受挫感,第二次阅读任务便就此展开,此时我开始布置阅读任务,如孩子在二次阅读结束后绘制手抄报或者填写读书
6、卡片,提示孩子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为爱织张网……形式孩子们自由选择。在孩子们自主完成二次阅读后再次开展班级读书会,分别展示优秀学生围绕此书阅读的作品并请小作者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孩子自主阅读的良好方法,如圈点勾画、旁批、釆蜜、手抄报、读书卡、织网等。在具体书中由孩子全员参与的分享会中孩子更容易掌握阅读方法。三、奖励机制:在阅读教学中完善奖励措施,激发不竭动力每年学校都会举行大型跳蚤市场,孩子们一边售出自己的书,一边用很少的钱买喜欢的书从而实现资共享,同时也让更多孩子感受读书的氛围。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我们班内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成果展示会:展示读书笔记
7、,心得体会,摘录的精彩片段,或向同学们推荐新书,或给大家讲读书中的趣事等,最后大家评选出阅读小博士写作小博士讲故事小博士等,同学们读课外书的积极性可高了,在我闪班里已经营造出人人争读课外书的氛围。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的不成熟的关于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方面的见解。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提升教学能力,以此为依托深化自主教学实践的认识。最后,用何炳章老先生在《从教育原点出发—&md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