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滋肾活血利水治疗糖尿病肾病42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医学论文■滋肾活血利水治疗糖尿病肾病42例疗效观察【摘要】〔日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对照组38例,对照组在给予降血糖、降血圧以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嗨抑制剂(ACEI)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滋肾活血利水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症状基本消失率和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尿蛋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DN可获得较好的疗
2、效,滋肾活血利水法在改善糖脂代谢、减少尿蛋白、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肾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滋肾活血利水糖呆病肾病(DN)是糖呆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率占糖呆病患者40%左右,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1〕,日前尙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2004年1月一2007年1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比较,前者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7〜68岁,平均(45±8.0)岁;糖尿病(DM)病
3、程4〜16a,平均(8.5±3.1)a;DN病程4个月〜6a,平均病程(3.5±0.7)a。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4〜65岁,平均(48.0+6.5)岁;DM病程3〜15a,平均(7.8±6.4)a;DN病程1月〜5a,平均(3.5±0.8)a。两组在年龄、性別、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所选8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分类及诊断标准〔2〕,确诊为2型糖呆病,并符合Mogcnscn糖尿病肾病诊断分期标准〔3〕,属于临床糖尿病IV期。并排除原发性肾小
4、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和高血压病导致的肾损害以及尿路感染、发热、突发高血糖等其他可能引起尿蛋白增加的因素。排除6个月内冇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危急重症病史者;合并有肿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对治疗方案中相关药物过敏等不适于接受本治疗方案者。2方法2.1对照组控制血糖、血压,予常规治疗和低蛋白饮食,蛋白摄入0.6〜0.8g-kg-l.d・1,适当增加运动。降糖给予糖适平片100〜120mg/d或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苯那普利(洛汀新)10mg/d,口服8周。2.2治疗组一般治疗同对照组。在
5、此基础上自拟滋肾活血利水基本方,方药组成:黄K20g?党参10g,山茱萸10g,女贞子15g,山药10g,茯苓10g?白术10g,泽泻9g,丹参15g,葛根9g,独活9g,川茸9g组成。兼血瘀者加桃仁、红花、丹皮、泽兰、益母草;水湿甚者加苍术、赤小豆、玉米须、冬瓜皮、车前子、牛膝;湿热者加扁蓄、瞿麦、黄柏、土茯苓;湿浊较甚者加木香、槟榔、陈皮、厚朴。水煎300ml,每日分两次服。治疗8周。2.3观察指标(1)两组疗效比较;(2)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肾功能、24h尿蛋白排泄率
6、、血脂以及血液流变学等项目观测。2.4统计学方法统计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统计处理采用(x士s)表示。3治疗结果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硏究指导原则》制定〔4〕,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尿微量蛋白(UAER)或尿蛋白恢复正常或下降50%以上,空腹血糖(FBG)、血肌肝(SCR)、血尿素氮(BUN)、血压血脂等改善在30%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改善,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不足显效标准;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各项指标无变化或升高。3・2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见表
7、1、2。3.3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见表3。各项指标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比较(略)与对照组比较比较'*P<0.05表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略)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AA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4讨论冃前DN的发病机理尙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高血糖、高血脂、血流动力学障碍等因素有关。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
8、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以肾、脾、肝及气血阴阳之虚为本,气滞、湿阻、血瘀、痰聚为标,阴虚存在于疾病早期,血瘀存在丁病程的始终,湿邪内阻则存在于疾病的晩期。笔者以滋肾活血利水进行辨证施治收到较好效果。药理硏究发现,黄英可加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防止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