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超市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大型超市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ID:458532

大小:88.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08-04

大型超市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1页
大型超市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2页
大型超市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3页
大型超市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4页
大型超市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型超市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开题报告大型超市员工职业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在国外,职业倦怠早已成为西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国内由于近年来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人们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型超市员工的职业倦怠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工作绩效的高低,更与整个商业零售行业能否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作为一种社会病,职业倦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对其的研究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选题应在分析大量国内外研究职业倦怠的资料以及我国职业倦怠的现状,简要介绍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及其相关测量,以宁波沃尔玛超市为调查重

2、点,重点剖析大型超市员工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在概述职业倦怠及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试图从组织、个人及宏观环境三方面提出缓解、防治职业倦怠的对策。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1职业倦怠的有关研究1.1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jobburnout)又称“职业枯竭症”,国内也有翻译成“工作耗竭”、“职业枯竭”、“职业过劳”等。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研究历史。职业倦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

3、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包括临床的视角(Freudenberger,1974)、社会—心理视角(Maslach和Jackson,1981)、组织视角(Cherniss,1980)和社会—历史角度(Sarason,1982)。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是Maslach和Jackson的理论,Maslach和Jackson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综合症,是发生在与其他人一起工作的个体身上的情绪衰竭(emotonalexhaustion)、去人性化(de

4、personalization)和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personal16accomplishment)(李冬梅,2008)。情绪衰竭,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都已经耗尽,感觉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它代表着职业倦怠中的人际关系层面,是指工作过程中,个人以不带感情与冷漠的方式或态度回应周围人际,表现为对工作对象与同事的疏远、冷淡、漠然和愤世嫉俗(杨柏芳,2007)。降低的个人成就感是指与他人互动的工作过程中,个体体验到低成就的感受,包括与他人合作时能力不足,

5、以及完成工作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工作能力上的低成就感和工作意义上的低成就感。这个维度是职业倦怠中的自我评价成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普遍。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临床心理学家关注工作倦怠的症状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心理学则考察服务的提供者和接收者的关系以及服务行业的情境因素;而此后更多的研究来自管理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讨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预防和缓解的办法。目前工作倦怠已成为工作压力方面较为独立的一个研究领域,国外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AnnualReviewofPsychology等杂志上已有一些综述性文章对此做出介

6、绍。国内目前对工作倦怠这一概念似乎未有正式的引进和介绍(王晓春、甘怡群,2003)。由于近年来职业倦怠现象日趋严重,已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在国内进行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自从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职业倦怠这个概念以来,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职业倦怠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1.2.1三维度理论模型三维度理论模型最早是由Maslach和Jackson于1981年提出的。Maslach等人的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所从事的工作往往存在一种期望,觉得他们应该在工作中一贯地为

7、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种社会期望的存在,造成他们在进入职业之后不得不持续地投入大量的情绪、生理等方面的精力来应付服务对象的要求,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身心俱疲的症状。Maslach即把这种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工作倦怠(李冬梅,2008)。主要由三个维度构成,包括个体身上的情绪衰竭(emotonal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