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23033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II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III)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特别提示答案写在后面表格里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A物质 B意识 C客观事物 D客观存在2、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
2、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4、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A夸大了物质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 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5、“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这两个故事反映的不同结果共同说明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和利用规律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映有关司局联合召开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座谈会。与
3、会者认为,目前学生负担过重表现在:一是课程门类偏多,内容偏难;二是书本太多;三是作业多、补习多、办班多。这些都给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智力发展造成严重损害。据此回答6---7题。6、从唯物论角度看,学生负担过重A忽视了事物是发展的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违背了客观规律D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从辩证法角度看,学生负担过重A忽视了量的积累B违背了适度的原则C没有抓住时机促成飞跃D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8、水的流动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洪水无情”,或者“细水润田”。xx年是我国兴建的三峡工程的第三期工程阶段,第一第二期工程已完成的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顶高185
4、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它对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极为有利的。这说明 A人们发挥自觉能动性,就可以改变水流动的规律,变害为利 B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规律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和规律,就可以限制水流的破坏作用 D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利用规律创造有利条件,为人类服务9、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能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因此,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有意识的。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否认了A认识是大脑的机能B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C意识对人脑的依赖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10、《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为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
5、律保障。这表明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的,处于同等地位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1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生理活动有本质区别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12、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说明A意识对改造客
6、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4、德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转基因植入法,在西红柿的试验中获得成功。科学研究在绕过一个又一个暗礁,转基因食品和商品安全进入人类活将不再是梦想。”由此可见①人的正确认识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入②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③
7、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④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15、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6、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xx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