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南新城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考

关于江南新城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考

ID:44889587

大小:18.8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01

关于江南新城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考_第1页
关于江南新城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考_第2页
关于江南新城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考_第3页
关于江南新城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考_第4页
关于江南新城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江南新城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江南新城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考江南新城位于南山以东153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涵盖经开区、茶园、广阳岛、迎龙商贸区等板块,在“主城东进”中起着承东启西的“桥头堡”作用,交通优势明显,总建筑规模约1780万方,常住人口约30万,未来人口规模达100万以上。为落实十九大精神,特针对自身工作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作如下思考。一、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路江南新城产业发展,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树立一盘棋的思路,跳出茶园和经开区思维,站在全市、全区的视野,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不仅仅要完善好城市功能,还需要有味道,营造出一种特

2、别的生活方式。健康、旅游、文化、休闲也是我们产业发展的重点。六个核心思路:一是打造区政府周边A区核心范围的现代服务业商业集群区;二是依托区域内重点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打造重医附二院附近地块辐射的医药产业园、大健康集聚示范区;三是利用B区科研教育地块资源,打造高品质教育文化区;四是以经开区、科技园为核心的传统工业升级及智能、物联网、电子信息等产业辐射区;五是建设**东站为核心的高铁商务区;六是以广阳岛为中心的生态、国际会议中心及滨江商业旅游开放区。二、思路发展建议(一)现代服务业商业集群区以区政府周边辐射

3、范围A区成熟住宅区域及已建成商业载体等,重点联动包括悦地、新都会、社区居住商业,牵头协调各企业加大招商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商业集群发展。建设“三生三宜”品质城市,继续完善好各种城市基本配套,见缝插针的做好绿化美化,营造特色鲜明的商业氛围,吸引八方宾客。(二)医药产业园大健康集聚示范区依托江南新城区位优势,重医附二院江南医院、**市东南医院、圣华曦药业、太极集团、莱美公司等作为医疗制造体系的核心部分,利用好附二院前靠南山范围及周边空置土地、资源,重点加大对生物医药研发、高性能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领域优质企

4、业项目引进,包括存量企业的搬迁等。以研发、制造、诊治、养老、健身等五个主导产业为基础,着力打造成为集创业孵化、研发生产、网络交易、贸易批发、仓储配送、药品口岸、质量监管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的枢纽性药品集散中心、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多功能综合性医药产业基地,大健康集群示范区。(三)高品质教育文化区以B区三块约1256亩教育科研用地作为载体,结合**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等落地项目,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附属学校等高品质的教育机构,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等,重点发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吸引高端人群驻留,并

5、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的文化类、休闲娱乐类相关配套,使得本区域内形成一个完整的自由工作生活的“生态系统”,打造高品质教育文化集聚区。(四)智能、物联网电子信息产业辐射区以经开区、科技园周边辐射为核心的传统工业升级及智能、物联网、电子信息等进行精准招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行业终端、智能家电(家居)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电子核心部件、节能环保装备、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工业按照腾笼换鸟的原则,实行优胜劣汰等退出机制,帮助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并合理配备资

6、源,提高园区产业档次。(五)高铁商务区以**东站落地江南新城为契机,大力发展周边商业商贸、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都市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促使江南新城成为西南地区的客运集散和中转中心,促进资源和人才的对外交流、技术革新,推进设施覆盖和城市品质提升。(六)广阳岛为中心的生态、国际会议中心及滨江商业旅游开放区随着**主城区的不断拓展,广阳岛与城市的各种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应在做好协调服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E区及周边土地的资源配备和准确定位,利用其独特区位优势,按照市政府战略规划定位,重点布局生态、旅游、文

7、化、国际会议等产业,从而拉动周边滨江高端商业商务、高端住宅、产品展示、信息发布等现代服务业布局发展,打造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保、产业齐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放区。三、产业布局的原则(一)起点要高。发挥“新城”区域交通优势,要大格局统盘考虑,彻底摒弃产业布局的“小、低、散、乱”的传统积弊,在产业发展中不光要转移以前落后工业和淘汰工艺,更要着眼于智能高新技术、着眼于新型产业,不论是服务业,还是科研、工业项目。(二)生态环保。按照长江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的思路,产业配置应当“低污染”,甚至是“零污染”,工业

8、化伴生的城市化应当是低强度的,同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致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三)产业协调。平衡布局产(业)、学(学校、科研机构)、住(宅),强调增强城市生态功能以及拓展综合服务功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