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73164
大小:4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01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由《大公报》社论变化看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影响摘要:《大公报》是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对中国北方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其作为“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大公报序》.大公报,1902年7月17日]的报纸,它像镜子一样反映了当时中国精英和普通民众的思想状态,其研究价值极其重要。故本文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研究其在辛亥革命前后关于政治论说的变化,来研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众关注重点的变化,进而研究辛亥革命对中国思想的影响,最终得出了辛亥革命导致人们思想更加求实、严谨、开放的结论。关键词:大公报辛亥革命思想变化历史背景:
2、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清朝政府妄图通过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等大型改革,达到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
3、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多以“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报纸以及政府公文中均未见“辛亥革命”字样。从现有材料看,尽管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探讨得最多最力,他在早年也惯用“武昌起义”、“辛亥一役”等说法,“辛亥”与“革命”连在一起,还是民国成立多年以后的事情。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
4、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1]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
5、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党)。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他本人是天主教徒,主张宗教救国,反感洋人的霸道。在他主持《大公报》十年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因地处天津租界,敢议论朝政。在辛亥革命前后,尤以讨论“君主立宪”,“民
6、主立宪”这样额敏感话题已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该报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可以体察辛亥革命对社会思想的影响一、清朝末年时期的社论主要思想从清朝末年大公报社评来看,虽然其社论向来以大胆敢说著称,虽然强烈反对帝国殖民行为,但是其政治思想也趋于保皇维新的立宪而反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而新建政府的行为,甚至在革命发生时《大公报》也和清政府站在一起,这一点可以从《此次革命时期中国民之损失》看出。《大公报》创刊之初,英敛之就已经表达了对于清政府变法改革不彻底的失望。《大公报出版弁言》[英敛之.《大公报出版弁言》.大公报
7、,1902年6月21日]中“盱衡时事者谓此次变法,虽曰力祛偏私,实事求是;其实仍是因循敷衍之故态,毫无精神于其间。恐泄泄沓沓,仍沿从前之陋习。”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虽然如此,《大公报》的社论自始至终是极其支持君主立宪制。于冲突发生时,也反对“乱党”而寄希望于预备立宪。甚至在辛亥革命时,也在借“革军所伤之性命,所耗之军需,共见为国民之损失者,已不在少数”[《此次革命时期中国民之损失》.大公报,1911年12月16日]指责革命军破坏了社会秩序,使得近代化不能有序执行。《论归政之利》中,将中国发生种种灾难而政府不能妥善治理归咎为“皇上不复政为之也”
8、,希望慈禧“颐养天年无忧无虑优游卒岁”以保障维新立宪的进行。《开民智法》[海外陈公民.《开民智法》.大公报,1902年8月6日]中甚至认为“且夫不有绝大之动力,不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