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白内障摘除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白内障摘除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摘要】日的探讨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闭和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患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5例(45只眼),年龄51~78岁,平均(63.1±7.2岁),全部患者中有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18例(21只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17例(24只眼),以上患者均房角粘连<180°,视野缺损〈100db0采用白内障超乳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6±3.1)个月。结果随访患者眼压为(14.57±5.l)mmH
2、go比术前控制眼压(19.23±5.25)mmH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全部患者前房加深房角加宽。术后41眼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占手术患者的比例为91.11%,术后较术前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品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和性青光眼。【关键词】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目前,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合并白内障的青光眼患者越来越多,针对这部分患者,手术方法有以下儿种:单纯白内障摘除术,单纯抗青光眼手术并行二期白内障手术,青光眼白内
3、障联合术,如手术效果不佳则联合应用夯物控制眼压。单纯抗青光眼手术不能解决青光眼患者白内障视力低的问题,而青白联合术降眼压效果肯定,但对患者创伤大,手术风险高,另外手术花费也多。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2月至2008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合并白内障的青光眼患者35例(45只眼),其中男14例,21例,年龄51〜78岁,平均(63.1±7.2岁),其中急性闭角性青光眼18例(21眼),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17例(24眼)。1.2术前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压,眼底,房如镜动态检查,眼B超,前房深度
4、,部分患者进行了视野检查。对病例进行选择,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选择临床前期或缓解期,以及急性发作不超过5次患病时间不超过1年的患者,慢性闭角型青光眼选择早中期C/D<0.6的青光眼患者。两类患者均进行房角镜动态检查,选择房角粘连<180°者。术前平均眼压(19.23±5.25)mmHgo1.3术前准备术前对患眼点用托百士眼水,对于眼压大于25mmHg者应用约物降低至25mmIlg以下再行手术。1.4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表麻下进行手术,对患者均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并植入人工晶体于囊袋内。手术屮冇3例患者
5、出现后囊破裂,经处理后有2例植入人工晶体于睫状沟内,一例行虹膜周切术并植入前房晶体。术后应用激素及抗生素治疗,第2天换药,第3天第5天及两周时复查。1.5术后随访为:T12个月,平均5.6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及眼压观测前房深度,部分患者进行视野检查。1.6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经统计学t检验。2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2个月,患者眼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平均眼压降为(14.57±5.l)mmHg,应用药物控制眼压〈21mmHg的患者为手术成功,术后有3眼,药物控制眼压仍高于21mm虺,为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率为
6、93.33%o手术平均降低眼压14.66mmHg,急性闭角性青光眼平均降低眼压6.11mmHg,慢性闭角性青光眼降低眼压3.14mmHg,与术前相比,眼压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术后除4人外,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视力提高者占全部患者的91.11%,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有加深,视野没有进一步损害。3讨论3.1白内障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体积膨胀促使虹膜前移,更容易使瞳孔孔阻滞房角变窄诱发闭角性青光眼的发生,而人工晶体的厚度只有人眼晶体的
7、1/4,人工晶体植入眼前房深度明显加深,解除了瞳孔阻滞及房角关闭,房水循环因此变的通畅,所以白内障手术能明显降低眼压,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降压幅度更大。3.2在白内障超乳手术过程中,在术中应用粘弹剂可起到分离房角粘连的作用,能促进房水外流,这也是手术降低眼压的原因之一。3.3选择合适的手术患者也很重要,在前房角镜下动态观察房角,如房角粘连>180°,则患眼的房水的滤过功能明显下降,单纯白内障摘除不能增加房水的滤过量,应选择小梁切除术。对于慢性闭和性青光眼杯盘比>0.6的患者,其对眼压的耐受力较常人差,目标眼
8、压应控制在13~14inmIlg以下,单纯白内障摘除不能达到目标眼压,因此未选用这类患者。综上所述,白内障超乳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眼压,并提高患者的视力,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好办法。参考文献[1]乔利亚,梁远波,王宁利,等•晶状体摘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循证评价•眼科,2005,2.[2]王守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式的探讨•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7,3.[3]王红星,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