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21647
大小:27.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浅谈《枕中记》的“适”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枕中记》的“适”思想作者简介:冉雪(1990-),女,重庆巫溪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摘要:《枕中记》是唐传奇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之一,不仅以鲜明的记梦形式塑造了影响深远的故事,还因作品中展示的独特的“适”思想使人们在了解故事的过程屮冇所领悟,为人们在追求理想人生的过程屮给出一个建议。卢生在梦前梦后思想发生了很人的转变,“适”的追求也相应改变了。关键词:枕中记;梦;“适”一、引言在厲代,道教思想盛行一时,文学方面也颇受影响,因而出现了很多以梦为题材的小说集和单篇作品。沈
2、既济的《枕中记》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著名的故事“黄粱一梦”源于《搜神记》,但在《枕中记》发扬光大。自此以后,阐释“黄粱一梦”故事的人络绎不绝,宋人话本《黄粱梦》、宋元戏文《吕洞宾黄粱梦》、元人杂剧《开坛阐教黄粱梦》、明人汤显祖《邯郸记》等都沿用了《枕屮记》的故事情节。[1]关于《枕屮记》的研究涉及面比较丰富,但相比梦小说的整体关注度,则研究热度比较低,还有些不全面的地方,比如对文本结构的分析涉及较少,对主题思想的分析太过笼统等。本文选取作品的一个侧面即吕翁与卢生对话中涉及到的“适”思想,从“
3、适”来分析作品的主题。二、吕、卢对话中的“适”思想《枕中记》记叙了书生卢生在会神仙术的吕翁的青瓷枕上小憩,价值观在一个梦屮被颠覆的故事。文章通过反问和疑问提出了“适”的话题,“卢生顾其衣装敝亵,乃长叹息曰:'大丈夫生世不谐,困如是也!'翁EI:'观子形体,无苦无恙,谈谐方适,而叹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适之谓?'翁曰:'此不谓适,而何谓适?在吕翁看來,体无疾病缠绕,仪态自然大方,身心舒畅,已算得上“适”,而卢生却毫不以为然,他认为“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
4、,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吕翁之“适”与卢生之“适”大相径庭,而卢生所定义的“适”在他黄粱一梦后发生了变化,他们讨论的“适”在我看來是这个作品最想要传达的东西。梦境中的卢生实现了他想要“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H标,但是“富贵寿考占尽的卢生,其经历并不平坦,'荣适’与贬谪处死的危险常在一起。”[2]他的一生“履薄增忧,日惧一日”,连“衣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的普通FI子也不可再奢求。官场的明枪暗箭防不胜防,旁人的嫉妒与谗言让他“两窜荒徼”,在蛮荒之地受尽折磨苦楚。梦醒之后,一切如故
5、,千般万般都只是一团云烟随即消散。梦与现实强烈的对比让他思绪万端,他“忱然良久”,伴着吕翁的提醮,他突然看清了■直执着的富贵功名和人生中的“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吕翁所说的“适”是指梦中的繁华,短短一个梦让他经历了与现实迥异的一生,而梦中的大起大落,大忧大惧,大悲大喜,到最后都只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当卢生念想到“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他的思想从此发生了变化,他明口了吕翁的苦心,懂了“衣短褐,乘青驹,行邯郸道中”的普通人的珍贵,在朴素的生活中亦有
6、绝对值得追寻的快乐。三、《枕中记》想要表达的“适”思想关于《枕中记》的主题思想,历来就有讽刺说与反映“人生如梦”两种观点。鲁迅曾说过,“既济文笔简练,又多规诲之意,故事虽不经,尚为当时推重,比之韩愈《毛颖传》……既济又有《任氏传》(见《广记》四百五十二)一篇,言妖狐幻化,终于守志殉人,'虽今之妇人有不如者',亦讽世之作也。”[3]这种观点影响了很多人,至于到后来的学者一提到《枕中记》就直接将它定义为讽刺作品。另一种主题就是宣扬“人生如梦、富贵如烟”思想。周美琼在论述作品时,也称“记梦传奇《枕中记
7、》和《樱桃青衣》表现了中晚唐士子对'梦中人生'的积极进取和只能在梦中追求多彩人生的无奈;同时也表达出他们梦醒之际幡然觉悟'人生如梦',从而在思想上实现了对现实的突围和规避的心态。”[4]如前文所讨论的,讽刺说和人生如梦说的主题笔者都不是很赞同,因为笔者在作品中没有感受到对士人辛辣的讽刺,也没有从主人公的行为中感受到他们对现实的逃避,反而认为这是一篇追求“适”、讨论“适”的作品,它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个梦让人明白,人生屮真正该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梦中经历了另一种人生,卢生悟到自己痴迷的功名富贵给自己带
8、来荣耀但也带来数不尽的灾难,现实中也一样,凡事一旦不合乎度,欲望过盛必然导致“适”的破坏。“适”更像一种追求中的平衡状态,当没有了平衡,灾难自然就迫近。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权势、富贵太过炽热难免有很多眼红的人,流言蜚语足以使人陷入灾祸。而吕翁给出的“窒欲”这个办法,也是作者本人想要为当时热衷功名的青年开出的方子,既知人不可能完全无欲无求,欲望不能被消灭或清除,所以只能适当抑制,控制自身在声色、权力方面无法达到的欲望。通过科举考试成功的毕竟只是少数人,所以社会上才那么多失意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