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语文教导与文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語文教育與文學硏究柯慶明亠厶.—一、刖旨今年,從三月到六月,在日常的教學工作外,我的精神貫注在兩事情上:一是全力配合幾位即將畢業的硏究生們,幫助他們作學位論文的最後修改的工作;一是擔任臺灣教育部所委派的98高屮阈文課綱小組的召集人,進行高屮阈文課綱的草擬、專家座談、公聽會等等的活動。前者,所有的人都認爲那是我的「本業」;但是後者,可能包括我自己,大家都認爲那只是我的「外務」,還有不少師長親友勸我何必去淌渾水。也許因爲我是「大學」教授,而課綱是爲「高屮」制定的。但是我突然有一種「怪異」的想法,是不是大家不知不覺中都相信:專業的,也就
2、寫給同行的專家看的「文學硏究」;要比一般人(台灣受高中教育的,幾乎是全體國民了)的「語文教育」,顯然要來得重要或有意義?但事情真的是如此嗎?特別當我們的碩士班硏究生,拿到學位後,最明顯而合於本行的工作,可能就是到高屮教國文。經由指導他們寫「文學硏究」的學位論文,使他們具有資格(理論上亦可說是:有能力)到高中去從事「語文教育」的工作;作爲他們的老師,我不該爲他們未來的工作方向,有所規劃?有所貢獻?同時要思考的是:我們教導的「文學硏究」,和他們將來的「語文教育」工作之間,是否真的有關連?在實質上,它們又在那些方面或層面形成關連?二、課
3、綱理念的理論說明爲了釐清問題'請容許我徵引,我爲高屮國文課綱'所擬定的一些文字:壹・目標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同時具有語文教育、文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等性質,欲達成之目標如下:一、達成本國語文,聽、說、讀、寫之學科能力指標。(詳見下節)二、學習經由各類文學作品之欣賞與寫作練習,開拓生活視野,培養優美情操,認識複雜人性,養成廣大的同情與表白自我內心,引發人我共感的能力。三、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理解文明社會的基本價値,經由文化經典與當代生存環境的對話,開發文化反思的能力與尊重多元的精神。貳、核匚、能力普通高級中學學生在「語文」領域
4、「國文」科上之學習,應達成以下能力指標:高中學生到18歲時應能夠:一、聽(一)分析與評論談話內容。(二)分析與評論演講、報導的內容。(三)分析與評論各類影音資料的內容。二、說(一)富感情的朗讀作品,並應用於說話中。(二)善用口語表達技巧。(三)應用技巧表情達意,交換意見。(四)針對不同場合適當的說明意見,分享經驗。•r-=k±二、預(一)利用進階詞彙、語法、修辭,輔助閱讀。(二)廣泛利用文化知識,輔助閱讀。(三)鑑賞與評論各類作品。四、寫(一)善用技巧遣詞造句。(二)善用寫作技巧,流暢的表情達意。(-1)創作結構嚴謹的作品。這裏
5、需要說明的是「核心能力」的部分,是由臺師大王開府主任所召集的一個關於本國語文,由6歲到18歲學生的能力指標的擬定小組,關於15歲到18歲部分的決議'雖然我也參加了那個小組的討論,但最後的文字並不是我的。但已經在教育部通過了,我只有照引。除了聽、說、讀、寫的語文教育外,我爲高中國文訂定的學科目標,是它還「同時具有文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等性質」,我分別用了兩段話來規範它。由於課綱一方面得公諸社會大眾,並且得交由各科,完全不同行之專門委員所組成的「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來審議,因此我不能使用文學理論或文化批判等的專們術語,只能用最日常的語言來
6、說明,並且不能像寫論文般的作任何細膩的分析與論述,只能用兩行以內的文字來陳述要點。在「丈學教育」方面,首先確定其學習應同時包括:閱讀欣賞與寫作練習兩方面;而且涉及的作品或習作應包括各種文學的體類一一這是進行的方式。其次是希望能夠對受教者產生的作用:「開拓生活視野,培養優美情操,認識複雜人性,養成廣大的同情」這一部分是希望經由「閱讀欣賞」來達成的。「開拓生活視野」,強調「文學」的基本內容,是直接以人類的「生活」作爲觀照的對象,因而所提供的並不是分析性的單層面的「知識」;而閱讀或欣賞的結果,亦非只是要將它當作與己無關的外在事務來加以知
7、解或記憶,反而是要將其中的「生活」照融攝入閱賞者一己的「生活」觀照中,因而形成的就是閱賞者一己「生活」視野的提昇、擴大、與深化的「開拓」效果。「培養優美情操」,肯定文學在本質上是藝術的一種,它所捉供的原是一種「美感經驗」的歷程,它的觀照原是一種「美感觀照」,凶而不論是其所模擬再現的生活世界,或是其所抒發表現的意識情感,都已經經過了「美感形式」的轉化'而成爲一種與「審美經驗」密不可分的「藝術情感」;長期在這種「藝術情感」的薰陶下,亦使閱賞者能夠昇華一己的生命體認與生活情感,轉化而成爲一種「情操」、尤其是「優美情操」的培養。「認識複雜
8、的人性」,則在抬明:由於文學容許並且訴諸虛構與想像'因而它未必能夠提供外在客的社會與歷史世界之可靠的相關知識;假如從「認知」的角度看,它所捉供的應該就是一種對於「人性」的「認識」(因爲不是系統化的「知識」'故只稱爲「認識」);尤其它所著重的未必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