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方法与时代

文学研究方法与时代

ID:44258644

大小:30.0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20

文学研究方法与时代_第1页
文学研究方法与时代_第2页
文学研究方法与时代_第3页
文学研究方法与时代_第4页
文学研究方法与时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研究方法与时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研究方法与时代摘要: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研究方法的媚变发展是一个历史选择的过程和结果,研究者的研究活动总是根据自己的时代需耍和文化发展的趋向来选择研究方法,文学研究方法与时代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拟截取不同时期的文人对于《关雎》的不同理解,试图考察文学研究方法的演变与时代的关系。关键词:研究方法时代《关雎》《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上起殷商,下迄春秋,前后七八百年的诗歌,它所反映的是那个时代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经过漫长传播史和承载了民族的文化精神的文本,在过去的两千年丿力史屮,人们对它的注释与解说,经

2、历了一个从文学文本到经学文本再回归文学文木的复杂接受过程。《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从汉代到清末,人们对于《诗经》的解读一直没有脱离经学的藩篱。因此,它的经学意义不容小觑,甚至远远大于它的文学意义,可以说,它对中国文化史的巨大影响在“经”而不在“诗”。尽管历史节点上有个别的学者曾经为恢复其文学本来面貌而努力过,但在经学占主流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显得微不足道,直至在摧枯拉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经学式微,《诗经》方走出经学桎梏,而迈上文学舞台。对于诗经的研究,20世纪的很多学者

3、认为今是而昨非,笔者认为,这种判断有待商榷。每个时代的人对《诗经》的理解、阐释、接受、批评,都体现着这个时代的文化主流精神和主流意识形态。本文选取三个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対《国风》首篇一一《关雎》的不同理解进行阐释,试图考察文学研究方法的演变与时代的关系。《关雎》是一首意思很单纯的诗。全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荐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Z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正当、自由的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从音韵方面來讲,《关雎》是…

4、首朗诵起來很美妙的诗,使用巫叠的章句,反复吟唱,这样不但加强了诗的音乐感、节奏感,在一唱三叹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抒发,而双声、叠韵、叠字的修辞手法,也增加了诗的美感和感染力。有孔子的评论为证,《论语?泰伯》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①乱,便是咅乐结束时候的合奏。但历代说诗者并未局限于其在字面和音韵上的研究,自先秦以来,尤其是汉代以后,《诗经》作为五经之一,不断地被供上神坛,其至具有了史学的意义。《史记?孔子世家》记录:“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

5、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司马迁认为孔子将《关雎》作为《国风》首篇是因为其“始于衽席”,即男女婚姻两性关系。《孔子诗论》中对于《关雎》的评价是“《关雎》Z改”,“《关雎》以色谕于礼,情爱也。《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王晖先生发表在2005年第4期《中国哲学史》上《从所言主旨看儒家的礼教思想》一文,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解读了“《关雎》之改”,认为诗歌第一节明确提出了君子的好色本性,第二节和第三节写男子苦苦追求心仪的淑女而不得,“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第四节描吗男

6、了并未就此放弃,而是改变了追求方法,“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样实现了“以色谕于礼”、“返纳于礼”,即男女两性婚姻爱情关系是“人Z大欲”,肯定了其合理合法合情,但这种欲望也不能任其泛滥,而要符合一定的礼仪规范。除了对于诗歌主旨的揭示,在《论语?八俏》一篇中,孔子还从美学角度评价了这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②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在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

7、,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一切情感的外现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这里包含了孔子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即尊重生命,欣赏健康正常的情感生活,反对沉溺哀乐、毁伤生命。孔子推崇周代的礼斥Z道,所谓礼乐Z道,狭隘言Z,礼教就是文化教育及其赋予一个国家大多数公民的内在精神思想修养和表现于外在的语言、行为、装束等。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礼治”。孔子如此重视礼治,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春秋时期,奴隶制度日渐瓦解,封建制度日趋成型,原来的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孔子生活的鲁国

8、,鲁国国君被赶到了齐国,而季平子等贵族势力H渐强大,面临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局,有着过去的文化经验、文化规范的孔子力图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恢复至往日秩序,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时局是礼乐不存的原因。因此,孔子特别注重礼治,他认为周代的礼乐制度非常好,这种思想自然反应在他的文学观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