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鸡眼草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鸡眼草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体会孙洁王晓菊王燕李智慧员15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儿科(湖北汁堰442000)[摘要]目的观察鸡眼草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将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腹泻患儿20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0例,给予鸡眼草煎剂3-5ml/kg.次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98例,给予利巴韦林lO-lSmg.kg1.^1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1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界显著,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鸡眼草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安全
2、性好。[关键词]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鸡眼草.轮状病毒肠炎是儿科常见多发病2—,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秋冬季,2岁以卜•小儿多见,无免疫性,可重复感染,严重危害患儿健康。中药鸡眼草性味甘凉,可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可用于治感冒发热,署湿吐泻,疟疾,痢疾,传染性肝炎,热淋白浊山。木地民间常用此药治疗腹泻。为观察疗效及其毒副作用,笔者于2006年9H-2008年9刀期间对我院接诊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患儿110例给予鸡眼草进行口服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呆。现报告如Ko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吋期在我院接诊符合轮状病毒肠炎诊断
3、标准⑵的患儿208例,其屮男120例,女88例;年龄6刀至1岁者104例(50.00%),1—2岁者60例(28.85%),2—3岁者44例(21.15%);呕吐者98例(47.12%),发热者118例(56.73%),轻度脱水者130例(62.50%),中度脱水这者82(39.42%),重度脱水者38例(18.27%)。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与对照组98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人便镜检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补液纠正脱水、退热、止吐、微生态制剂、肠粘膜保护剂及指导喂养等综合治疗
4、,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鸡眼草煎剂(每年7・8月期间采集鸡眼草全草,洗净晒干,分批制成100g/袋每袋根、茎、叶分配均匀•使用前将药成品100g加水500ml,烧开煮沸半小时,制成煎剂由十堰市人民医院中药房统一制备,盛于消毒玻璃容器屮封闭,低温保存备用,保存期3天)3-5ml/kg.次,加温至30-40°C,每日服用3次,疗程3d。1.3疗效标准⑵显效:治疗72h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大便次数减少,性状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大便
5、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1.4统计学处理采用/检验。2结果2.1临床疗效观察组110例,,显效50例,有效4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7.27%;对照组98例,显效20例,有效38例,无效40例,总有效率58.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2不良反应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岀现药物性皮炎、尊麻诊等不良反应.3讨论轮状病毒为呼肠弧科病毒,为双链RNA病毒,其致病机制为RV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绒毛膜变粗、变短,细胞变形出现空泡,继而死亡,导致肠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6、;同时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双糖类消化不完全,积滞于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冇机酸,肠腔内渗透压增高,渗出增加。双糖类分解不完全亦能造成绒毛上皮细胞内转运功能障碍,进一步造成水和电解质丢失,引起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⑶。肠上皮细胞主导吸收并起屏障功能,是粘膜表面调节自然和获得性免疫的重要角色。因此轮状病毒感染后可致使小肠粘膜重吸收水及电解质的能力下降,乳糖嗨活性降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受损害。本组资料显示,轮状病毒肠炎以婴幼儿发病较多,与该年龄段小儿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未完全成熟有关。既往多采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临床疗
7、效多不满意。部分患儿甚至因乱用抗生索导致肠功能损害加重,病情迁延,继发其他系统疾病或慢性肠功能紊乱。中医理论认为,脾虚湿盛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机,运脾渗湿、健脾化湿、清热燥湿为主要治疗方法⑷。鸡眼草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和葡萄糖试,功用清热解毒•健脾利湿⑸。笔者采用鸡眼草煎剂治疗,总有效率为87.29%,未见明显毒副作用。鸡眼草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豆科植物,生长于向阳上坡的路旁、田中、林边及水边,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该药资源丰富,使用经济方便,服用安全,疗效确切,未见
8、毒副作用发生,在各级医院均可推广使用。轻症患儿可指导在家口行煎•药治疗,减轻患者的各项费用开支,同时减少静脉穿刺机会,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目前冇关该药治疗报道较少,其作用机制冇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42吕雪萍,刘建军,张留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