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65例妊娠剧吐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西医结合治疗65例妊娠剧吐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外治结合西医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全组130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补液、止吐、纠正酸中毒方法治疗;实验组除采用对照组疗法外,加行穴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0.00%,实验组为93.85%,实验组的疗效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具有可比性。仁2诊断标准①停经史;②临床表现为严重的早孕反应,恶心、呕吐逐渐加重至呕吐频繁,呕吐物为胆汁,咖啡样物或夹血丝等,
2、=
3、几乎持续不停,不能进食,甚至滴水不进;③B超检查提示见妊娠囊、胚芽,或见心芽搏动
4、,排除异位妊娠;④妇科检查子宫大小符合孕周,血HCG水平相应孕周正常水平,尿酮体阳性;⑤严重者出现口干、尿少、皮肤黏膜干燥等脱水的症状和体征,水与电解质、酸碱失衡。以上患者均排除非妊娠及葡萄胎引起的剧吐。1.3治疗方法1.3.1对照组对症治疗:①卧床休息;②心理治疗,稳定情绪、增强治疗信心。③饮食治疗,流质;④药物治疗,根据病情,每天静脉输入5%葡萄糖盐水、0.9%氯化钠、平衡液1500-3000ml不等,输液中加入维生素B6、维生素C、氯化钾、能量合剂等。对于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患者,给予碳酸氢钠纠正,营养不良严重者,酌情静滴氨基酸,3~7d为1个疗程
5、。1个疗程后检查尿酮体变化。1.3.2实验组对症治疗同对照组;穴位疗法:①脐部贴敷。孕妇取平卧位,0.9%NaCI溶液棉签清洁脐窝及脐周皮肤待干,取适量调好的药物涂敷(丁香15g,半夏20g,共研细末,以生姜30g煎浓汁,入药末调成糊状),外盖塑料薄膜(使药物始终保持潮湿状态,如干燥可重新更换),专用腹贴固定,每日2次,3〜7d为1个疗程。②艾灸穴位。取穴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缘)、中皖(剑突与脐连线中),嘱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掌向上,双臂伸直,双腿平伸。用艾条点燃一端,对准穴位,在距皮肤2〜3cm处进行温和灸。直至所灸穴位的皮肤微红为止,以患者
6、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每日2次,每次15-20min,3〜7d为1个疗程。脐部贴敷与艾灸穴位结合西医治疗,1个疗程后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133护理①心理护理妊娠剧吐患者一般过度紧张焦虑,担心影响胎儿,护士应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的信心,解
7、=
8、=
9、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安排饮食,宜进清淡、易消化、富有维生素及热量的食物,如米汤、蛋羹、牛奶、鱼汤等,避油腻、甜品及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③穴位贴敷、艾灸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迅速,注意为患者保暖,防止外感寒邪,施灸过程中及时弹掉艾灰,防止艾火脱落烧灼患者的皮肤及衣被。熄灭后的艾条
10、应装入小口瓶,防止复燃致火灾。密切注意施灸部位皮肤情况,以皮肤微红温热而无灼痛为度。④健康指导:根据认知评估,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和饮食指导;告诉孕妇及家属穴位帖敷、艾灸治疗的方法、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1.4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尿酮体测定结果。1.5疗效评定治愈:恶心、呕吐停止,能正常进半流食或普食,尿酮体检查为阴性,各项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恶心、呕吐次
11、=
12、数明显减少,呈偶发,纳食改善,各项检查均明显改善,尿酮体检查为阴性;有效:恶心、呕吐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可进流食,各项理化检查有所改善,尿酮体试验下降至+或・;无效:症状无改善,尿
13、酮体持续阳性。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03讨论妊娠剧吐是孕妇早期出现恶心、呕吐逐渐加重的反应,严重者常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受损,母体造成严重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妊娠剧吐影响孕妇孕期体质,增加剖宫产率及足月低体重儿的发生率[3]。并发酮尿症,对婴儿智商有不良影响[4]。故迅速治愈本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妊娠剧吐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现代医学认为妊娠剧吐的病因多与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有关。同时亦可能与体液代谢紊乱、维生素缺乏以及患者神经系
14、统功能不稳定、精神紧张、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等有关。西医治疗主要是输液(加维生素B6止呕)、补充能量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疗法。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尚可,但重症患者则每天靠输液维持,反复就诊,疗效不佳。对于该病,中医认为,妊娠剧吐的症机为怀孕后月经停闭,阴气下聚以养胎,血分不足而气分常有余,冲脉之气盛,则冲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肝旺者则肝旺侮胃,胃失和降发为呕吐,呕吐日久则阴液亏损,精气耗在补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疗法,其中脐部贴敷疗法是把中药调成糊状直接贴敷神阙穴,是一种无创痛疗法。神阙穴隶属任脉,与冲脉相交会、与督脉相表里,内通五脏六腑,散。致虑中药味苦
15、难以下口,故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方中丁香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