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020369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8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探讨1、改革的基础性条件为保障“教改班”的顺利实施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分管校领导多次召集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后勤集团、研究生学院、基础庚学院、笫一临床学院等部门就教改班学牛学习牛•活、奖励资助、就业考研等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制定相M的政策和方案。先示出台了《遵义医学院关于对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生”教改班的实施意见(试行)》、《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改班选拔方案(试行)》、《遵义医学院卓越医牛教改班奖学金评定办法(试行)》、《遵义医学院“卓越医牛”教改班管理意见》等文件。2、改革特色及主要措施培养模式改
2、革改革是“教改班”的主耍特色。我们通过研究考察、专家座谈论证等方式建立了以“基础临床贯通,全程临床实践”为主的“能力为重,实践育人”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扌告施包括:2」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教改班”按照新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开展教学检查、调研和总结工作,保障新方案切实可行。2.2实行导师制人才培养。在内外科教研室各挑选了一名专业班主任,带领同学们进行“早临床”、“多临床"学习;同吋配备专门年级辅导员,引导、帯领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第二课堂效果和学习生活质量。2.3通过横向有机整合与纵向衔接,探索构建了“
3、基础临床贯通"的新型课程体系,增加专业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综合类课程,以解决传统课程体系学科繁多、知识重复、前后期脱节等弊端。2.4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早期接触临床课程模块,探索洼程临床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2.5注重医德教育和实践创新训练的全过程培养。为学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対医生职业的责任、使命理解,提高职业坚定性和白身综合素质。2.6将科研促教融入医学生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项F1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给予“教改班”足够的支持,提升学牛科研素养。3、培养模式屮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设置改
4、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学校多次组织召集各院系领导及各课程负责人商讨“教改班”培养方案、课程整合及貝有特色的教改模式,在现有临床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在以下方而改革创新课程体系:3」优化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医学人文课程,把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社会调查作为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重耍内容,提高学牛职业道徳索养。3.2改革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以“整合培养、研究创新、慕于系统、面向临床”的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理念,对某础庾学课程进行系统的整合,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人体解剖
5、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生理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九门课程,分別按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教学。3.3在第三学期増设了《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基本技能》课程,强化学朱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并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系列实践活动。3.4建立了临床专业核心整合课程。从课程整体优化出发,应用系统论的观点,重纽、整合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器官、系统为模块,以疾病为中心,建立以下临床课程模块: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泌尿牛•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
6、疫系统疾病等模块,让各系统和器官的疾病有机结合起来。3.5构建全程临床实践课程模块。将《诊断学》课程内容和临床内、夕卜、妇、儿、五官等各科的临床基本技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全新实践技能课程群。4、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学校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推行PBL、TBL、CBL、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卅。同时,也提倡通过学生自我评估,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5、阶段性成果通过“教改班"的研究改革和实践,建立健全了临床医学专业管理制度,
7、尤其是完善了冇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了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理论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团队;完成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立了以综合素质提高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培养,学生棊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实践教学质量得到进•步提高,能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无缝对接。作者:张先杰单位:贵州大学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探讨责任编辑:III老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