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890455
大小:4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16
《学生缄默知识-发展机制及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生缄默知识:发展机制及教学策略摘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需要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丰富的缄默知识。学生缄默知识的发展经历了获得与丰富、显性化、融合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自主反思与学习实践是学生缄默知识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师需要采用联系生活、鼓励自主反思与合作学习、回归生活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缄默知识的发展。关键词:缄默知识;发展机制;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34-04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文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追求人的“整体发展”。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与各
2、种对象的相互作用获得了大量的诸如生活体验、经验、技能、信念等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对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激发、利用这些缄默知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是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一、学生的缄默知识1958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Po1anyi)首次提出了缄默知识概念,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某些行为的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1icitknow1edge)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
3、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Tacitknow1edge)[1]。并且认为,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缄默知识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和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的,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文化性”、“情境性”等特征。对学生而言,他们既是社会成员,又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中获得了大量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以体验、经验、技能、信仰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儿童的数学”、“儿童的物理学”、“儿童的化学”、"儿童的文学”、"儿童的哲学”等等,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产生着重要作用,是他们知识、观念、兴趣、情感
4、、品德等形成或改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缄默知识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冰山下的庞大基石”,对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起着重大的基础和导向作用。但由于缄默知识具有缄默特征,无法直接进行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缄默知识的充分利用,割裂了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所以,促进学生缄默知识发展,并使之与文本知识进行融合成为了教学联系生活的重要举措。“认识和理解教学生活中缄默知识关键一步就是要使它们'显性化',从而才能够对它们加以检讨、修正或应用。”[2]二、学生缄默知识的发展机制(一)学生缄默知识的发展阶段发展,即不断产生、丰富、
5、转化与融合的过程。学生缄默知识的发展亦即学生缄默知识的获得、丰富、显性化与融合的过程。一般来讲,学生缄默知识的发展包含了三个基本阶段:缄默知识的获得与丰富阶段、缄默知识的显性化阶段和缄默知识的融合阶段。这三个阶段彼此相连,互为条件,无限循环,共同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和发展,其关系如图1。第一阶段:学生的缄默知识不是一种先验的知识,是学生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各种实践体验、实践经验、实践技能、实践信念的综合体现。学生正是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了丰富的缄默知识,并且,正是丰富缄默知识的获得才使得学生的发展成为了可能
6、。第二阶段:当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缄默知识后,在特殊的环境中(学校教育、某种有目标的活动等)开始对自身的缄默知识进行“加工”,促进其显性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更为准确的认识和掌控。显性化过程既是学生缄默知识不断清晰的过程,也是学生缄默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三阶段:逐渐明晰后的缄默知识,学生能用符号不同程度地进行表达,在表达过程中,促进与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融合,建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结构,完成知识结构的更新。更新后的知识结构既是学生进行问题思考与逻辑推演的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形成新的缄默知识和促进其它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具有积极作用。
7、学生缄默知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彼此联系,互为体用,形成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学生的生活实践是促进循环运动的基础和动力。(二)学生缄默知识发展的基本方式在学生缄默知识的发展过程中,生活实践是基础和源泉,自主反思与学习实践是两种基本的方式。1.自主反思:学生缄默知识发展的内在形式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3]学生的自主反思即对自己体验、经验、技能、信念等连续性和合理性的深层次思考。对于自主反思在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
8、作用,心理学家卡米洛夫一史密斯(Karmi1off—Smith)的"重述表征(RepresentationalRedescription)"模型给予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