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郭跃辉《寡人之于国也》的脉络结构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郭跃辉《寡人之于国也》的脉络结构

ID:43807130

大小:18.6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4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郭跃辉《寡人之于国也》的脉络结构_第1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郭跃辉《寡人之于国也》的脉络结构_第2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郭跃辉《寡人之于国也》的脉络结构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郭跃辉《寡人之于国也》的脉络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郭跃辉《寡人之于国也》的脉络结构 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颇能体现孟子本人的思想观念以及说理论证的基本手法。如何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    在第一段,梁惠王向孟子诉说了自己的迷惑甚至委屈。不过仔细辨析梁惠王的话,我们可以发现:    首先,梁惠王最困惑的一点在“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其实,“多”与“少”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这是从结果层面的困惑。造成这种困惑的具体原因有两个,一是梁惠王与邻国国王进行了对比,即“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于是一个不成立的推论出现了,梁惠王的证据是“邻国的国王不如我对待百姓尽心尽力”,按道理讲,他

2、的困惑应该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民数量不比邻国多”,而不是“邻国人民没有减少,我们国家人民没有增多”。邻国国君不如梁惠王用心,但并不意味着人家的人口数量就要减少。从逻辑上讲,“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和“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就像平时的学习中,一个学生说:“我平时比某某努力,为什么他的分数没有减少,我的分数没有增加呢”,这样提问是没有道理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我平时比某某努力,为什么得分不比他高呢?”梁惠王在逻辑方面的漏洞被孟子抓住了。    其次,梁惠王困惑的第二个原因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

3、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思是说,我对于这个国家,已经尽到了善心,采取了一些利民的措施。比如黄河以北发生饥荒,我就将青壮年迁移到黄河以东,将粮食输送到黄河以北,赈济那里的灾民。其实,“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仅仅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一个表现,或者说一个例子而已,两者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在梁惠王的内心意识中,他是将“表现”误等于“原因”,即因为我在黄河以北发生饥荒时,将青壮年迁移到黄河以东,将粮食输送到黄河以北,赈济那里的灾民,所以我对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尽心了。这又是一个逻辑漏洞,而且有两个逻辑漏洞,即荒年时的措

4、施固然有用,但没有饥荒的时候呢,梁惠王采取了什么措施呢?还有,梁惠王隐含的意思难道是饥荒是导致本国人口数量没有增加的原因?    除此以外,孟子对梁惠王的执政措施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不满?这也值得探究。    对于梁惠王问题的逻辑矛盾,孟子充分发挥了他的论辩才能。首先,他用“取譬”与“归谬”的方法,攻破了梁惠王的第一个逻辑矛盾。在孟子看来,不论是邻国国君,还是梁惠王,都没有达到“尽心”的境界。虽然梁惠王自己感觉比邻国国君更“用心”,但依然没有达到孟子的理想状况。不过,我个人感觉,孟子的回答与梁惠王的困惑之间,依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位。我们来看:    梁惠王的实际困惑

5、:我比邻国国君更用心,为什么我的人口没有增加?    梁惠王的应该困惑:我比邻国国君更用心,为什么我的人口不比邻国多?    孟子实际回答:虽然你比邻国国君更用心,但没有达到真正“用心”的境界,所以你的人口不比邻国多。    孟子应该回答:虽然你比邻国国君更用心,但没有达到真正“用心”的境界,所以你的人口没有增加。    也就是说,孟子实际上回答的是梁惠王应该困惑的问题,孟子应该回答的是恰恰是梁惠王实际困惑的问题。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孟子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但从实际上讲,孟子并没有真正解决梁惠王的困惑。梁惠王的实际困惑存在逻辑矛盾,而孟子的实际回答同样存在着矛盾。 

6、   孟子在逻辑上应该回答的是:梁惠王你“希望人口比邻国多”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真正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本国人口的数量?而这恰恰是梁惠王最想知道的答案。因此,孟子以下两段的阐述,讲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本国人口的数量”,而不是“如何使你的人口数量多于邻国”。    孟子的答案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王道之始,第二步是王道之成。前者是最基本的条件,后者是真正的措施。或者说,前者是要避免的东西,后者是要真正用心施行的措施。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困惑出现了:为什么“王道之始”中有“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物质生产的措施,而“王道之成”中也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7、,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物质生产措施呢?这难道不是一种方法上的重复吗?这其实是理解孟子核心精神的最关键的地方。    其实,孟子所说的“王道之始”的几条措施,并非着眼于促进物质生产,而是有另外的目的。孟子说的“不违农时”,杨伯峻先生在《孟子译注》中解释说:“如果在农民耕种收获的季节,不去征兵政工妨碍生产,那粮食便会吃不尽了。”可见,孟子的着眼点并非农业生产的时令,而是政府在军事、劳役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妨碍。由此可知,孟子所说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并非真正增加鱼鳖与材木的数量,而是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