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34253
大小:38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05
《社会领域第六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社會領域第六單元老師:張賢順主任學生:黃琬婷、(97)陳雪鳳、(95)陳彥霖。(85)台灣文化在台灣有許多的文化,有許多已經快消失了!讓我們來看看有甚麼吧。前言普渡結束,有搶孤的活動,搶孤是在一座搭設的很高的「孤棚」上,擺放供品,讓民眾搶奪,主辦人一發號施令,大家便蜂擁而上搶奪高丈餘台子上的祭品,據說此舉是為了嚇退留連忘返的鬼魂,當鬼看到一群比自己還要兇猛的人,就會嚇得逃開,不敢流連陽世。而以搶到棚頂紅旗的人最幸運,但往往因人潮擁擠、你推我爭,容易造成傷亡,因此曾遭禁止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民國八十年,宜蘭頭城恢復舉辦搶孤的活動,沿用舊習架設孤棚,但擬訂妥善的遊戲規則,一聲令下,只見選手
2、們皆使盡全力往棚上攀登,將搶孤發揚為具有傳統意義又可健身的民俗活動。搶孤搶孤↑歌仔戲概括地說,歌仔戲可算是臺灣土生土長的戲劇;風靡全臺的歌仔戲,不僅傳回大陸福建,也同時流行於東南亞一帶的華人地區。臺灣歌仔戲最風光的時候,在內臺、野臺、廣播、電影和電視中都有蓬勃發展,更是廟會酬神、特別喜慶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舞臺表演。七○年代起,臺灣經濟起飛,社會全面工商化,各種大眾娛樂紛出,傳統戲曲逐漸失去了舞臺;但是,近年來有許多的學者、文化人及現代劇場工作者熱心投入,加以改進及發揚,使歌仔戲又獲得新的活力,登上現代劇場和國際舞臺。現代歌仔戲能夠老幹發新枝,正如同其形成和發展的各個階段,處處顯現融和演
3、進的能力。以其音樂來說,老歌仔戲的曲調有民謠變形的錦歌和民歌、以唱腔發紓苦悶辛酸的哭調、吸收其他劇種的戲曲;新增的部分則有樂師自創或當代流行歌曲的新調。歌仔戲的伴奏有傳統樂器的椰胡、大廣弦、京胡、南胡、月琴、三絃、笛、簫、古箏、嗩吶、扣仔板、梆子、大鑼、小鑼、通鼓、北鼓、鈔、大鈸、小鈸、雙鈴、水魚及板拍等,有西洋樂器的爵士鼓、電子琴、電吉他、薩克斯風及大提琴等;凡是能夠助長音樂更加悅耳動聽者,都有人使用。小生→小旦→小丑→伴奏樂器→布袋戲是臺灣擁有最多表演風格、最具表演活力的戲劇。可以在政府舉辦的文化廣場,看到以木製彩樓、現場鑼鼓音樂及傳統小戲偶演出的古典布袋戲;也可以在民間廟會活動
4、,看到以簡易彩繪布景、現場聲光特效及中型金光戲偶演出的金光布袋戲;更可以在電視頻道上,看到精心布置的場景、運用剪輯聲光、動作特效、以大型電視布袋戲戲偶演出的電視布袋戲。布袋戲是由兩百多年前中國大陸福建泉州、漳州移民引進使用南管、潮調音樂曲調的古典布袋戲開始,在臺灣歷經幾個世代的傳衍,不同世代的演師陸續加入北管音樂、平劇音樂、日本流行音樂、西洋音樂、歌仔調音樂,並突破木製彩樓、舞臺的限制,引進商業劇場的編劇,加入電子化聲、光效果,而遞變為商業劇場的金光布袋戲與電視布袋戲。經此長期演變發展,布袋戲乃成為特具臺灣文化風格的臺灣布袋戲。布袋戲生---指一般男性角色,依年齡大小又可分為,十歲以
5、下的「花童」,十到十八歲為「花童生仔」,青年則分「文生」及「武生」,壯年有鬍鬚稱「鬚文」,中年以上,鬍鬚黑白摻半稱「摻文」,鬍鬚全白為「春公」,更老而下顎可活動稱「白潤」。旦---女性角色都稱作旦,依年齡分為,小女童的「結髮旦」,十七,八歲的少女「齊眉旦」或仿梅蘭芳稱「蘭芳旦」,嫁做人婦為「圓面旦」,中年以上,黑白髮摻半為「摻旦」,老婦人則稱「白毛旦」。另外,依角色性格又可分為,婢女稱為「嫺旦」,陰險的稱「毒旦」,潦倒的稱「散髮旦」,三姑六婆型稱「卻老旦」,滑稽的「大頭旦」,及女扮男裝的「女扮旦」。生旦布袋戲~~角色淨丑---戲劇中的甘草,言行輕浮、常鬧笑話稱「小笑」;紈褲子弟奸邪後
6、輩稱「笑生」;鼻樑抹白,亦淨亦丑稱「三花笑」;機智果斷的「紅鬚笑」;帳房師爺的「長鬚笑」;魯執忠耿的「紅猴」;充當奴僕、嘍囉的「七丑」。丑布袋戲~~角色2淨---淨是指花臉,主要以黑、紅、青三色為代表。黑花臉大都是孔武有力、行事正派的武將,依年齡可分為黑花仔、黑大花、白鬚黑大花。紅花臉代表勇敢耿直、赤膽忠心的角色,性格較黑花臉穩重,依年齡分成紅花仔、紅大花、白鬚紅大花三角色。青花臉則是奸邪人物,青花仔、青大花大都扮地痞流氓或綠林人物,白鬚青大花則是上了年紀的因很毒辣角色。除上述三大類外,北仔(共分為金、銀、紅、白、黑、青、黃七類)、性格暴烈的「白奸」、貪財好色的「斜目」、忠烈剛直的「
7、紅關」都屬於淨角。「唐山過臺灣」的艱辛過程,不但塑造了臺灣客家人的內聚力,也開啟了臺灣客家的新視野:面對臺灣多樣化的自然山川與多元、險惡的族群處境,必須更加落實因地制宜的「移民本色」,因而得以全然不同於中國原鄉的方式,打造了風貌殊異的客家新故鄉。臺灣客家先民因地制宜之生存智慧,漸漸發展出來臺先祖未曾想像的客家新風貌。來自廣東、福建等以地域與宗族當成自我認同的「原鄉客家」,來臺灣之後終於重新組織、發展與戰鬥,形成了以土地為舞臺、以族群相凝聚的「移民客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