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诊断学“21题”答案

[精品]诊断学“21题”答案

ID:43151412

大小:50.1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6

[精品]诊断学“21题”答案_第1页
[精品]诊断学“21题”答案_第2页
[精品]诊断学“21题”答案_第3页
[精品]诊断学“21题”答案_第4页
[精品]诊断学“21题”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诊断学“21题”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思考题;・1,致热源包括哪些?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致热源。1)外源性致热源:乩各种微牛•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b.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c.抗原抗体复合物d.某些类固醇物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e.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苗酸、淋巴细胞激活因了等。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2,发热的分度是怎样的?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3〜38°C中等度热:38.1〜39°C:高热:39.1〜41°C超高热:41°C以上。•3,何谓稽留热、弛张热?1)稽

2、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C或更高,达数天或1周以上,24小吋体温波动不超过1°C。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2)弛张热:乂称败血症热型。是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人,24小时内体温差达2度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4,试述内源性致热源致热机制。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了(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屮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便代谢增加或

3、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町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5,试述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及临床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稽昭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C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內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常见于人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2)•弛张热:乂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C,但都在止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

4、核及化脓性炎症、流行性感冒、支原体肺炎、细菌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恶性疟疾等。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乂迅速降低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播散性结核、严重化脓性感染等。一口内发热呈两次升降者称为双峰热,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长期间歇热,乂称消耗热。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到39°C或以上,数天后乂逐渐下降至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5).1叫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

5、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T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6,黄疸按病因学分类有哪些?1.溶血性黄疸(1)病因与机制: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a・先天性溶血性疾病,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b.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疾病,如H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以及蚕豆病、们氨嗤嚇、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

6、与排泄能力。另一方面,由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川,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屮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黄•疸。(2临床特点:轻度黄疸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贫血和血红蛋白尿,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贫血外尚有脾肿大。(3)实验室特点:血清总胆红素(TB)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UCB)为主,结合胆红索(CB)基本正常。由于血中UCB增加,CB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故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由于缺氧及毒性作用,肝脏处理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

7、,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口排出,潜血试验阳性。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等。2.肝细胞性黄疸(1)病因和发病机制:各种导致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均可发生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致川绷胞对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降低因而血屮的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一部分由于毛细胆管和胆小管因肝细胞肿胀压迫,炎性细胞浸润或胆栓的阻塞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小,致血小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2)临床表现:皮肤、黏膜浅黄至

8、深黄色,可伴轻度皮肤瘙痒,疲乏、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腹水、昏迷等。(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