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4y中国哲学史总结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4y中国哲学史总结

ID:43133492

大小:6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7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4y中国哲学史总结_第1页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4y中国哲学史总结_第2页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4y中国哲学史总结_第3页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4y中国哲学史总结_第4页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4y中国哲学史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4y中国哲学史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3、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其屮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4、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生活的春秋吋代,社会极为混乱,I口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因此孔子主张通过正名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一个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与位置相适应的对待。5、仁学思想(1)孝、悌: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现为家庭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这里

2、所说的仁,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而是有其心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孝。(2)忠、恕之道:为仁之方包插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说,由己推人,尽己之力,成就他人,这也就是所谓“忠”;从消极方面说,宽容他人,宽以待人,不强加于人,这就是所谓“恕”。(3)克己复礼为仁:①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②求仁完全是自律的。③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徳行为。6、中庸之道(1)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凡事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好的状态是屮道。即一切事务正当不易,做事不走极端而应稳定不变,要允执

3、其中,叩其两端,即不走极端,中正不偏,恰到好处。(2)和而不同: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屮庸要以周礼为原则,要求治国要“导之以徳,齐之以礼表现在人事上面,就是以一种全观的视野、自我节制的心态对不同情况采取适中匀和的态度,兼容并蓄,冲突而融合,不走极端,不以强凌弱,争取各方面各人利益的最大化。7、老子道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1)万物的本源。具体万物形成前的一种统一状态。(2)规律性。(3)治国、为人、处事的行动准则(智慧)。8、(了解)老子静观玄览的认识论p31:老子认为圣人是不用实践就有知识,不用观察就可以作出

4、判断,不用实地去干就能取得成就。他主张一种闭H塞听的神秘主义的内心言观,并把这种直观比喻为一面最深妙的镜了,他称之为“玄览”。若一个人能够把这面镜了打扫的干干净净,没冇一点灰尘,保持内心的最大空虚,最确实的安静,这样力物就都呈现在面前,就可以抓住它们的本來状况去认识它们。10、墨子的兼爱思想:兼相爱,交相利。①交相恶导致争夺、战争。②爱以“利”为前提。③以“兼爱”为核心。A.用实际效果來体现仁义,否定主观动机。B.无等级,无差别。墨子提倡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到了天下太平的大治

5、局面。11、三表法(1)言必立仪:①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间接经验)②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直接经验)③用之: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社会效果)。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命题,对后世产生了重耍影响。墨子的三表法带有明显的经验论的局限,具有忽视理性思维的倾向。12、墨子与孔子思想的比较:仁爱与兼爱;举贤与尚贤;礼乐与非乐;厚葬与节葬;生而知Z与三表法;命定论与非命;正名与以实定名;轻鬼神与明鬼神。13、孟子的性善论(1)卩q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z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6、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2)与告子的辩论:①人z性与物z性(人有本性)②以水譬性z辩(人本性善)③仁内与义外(仁,人心也;义,人路也。)④性犹杞柳之辩(人人皆可以为尧舜)14、荀子的性恶论(1)人本性恶(自然本性)荀子认为人生来就好利、好声色,这是人的本性。(2)善者伪也(人为,后天教化)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经过学习,都能遵守礼法。而遵守礼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3)涂之人可以为禹。因为人本来是智的。15、虚壹而静的认识观(1)可知论。①人是有认识能力的,客观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②知识、才能靠后天的获得。③“符

7、验”一一用事实來检验理论。④“辨合”一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⑤“解蔽”一一破除思想上的主观片面性。(2)虚壹而静①所谓“虚”,就是不要为已有的认识(知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所谓“壹”,就是人可能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壹”则要求人不要使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所谓“静”,就是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①保持心的虚壹而静就可达到头脑的“大清明”。不为主客观所蒙蔽,得到正确结论。16、天论一一天人相分的自然观(1)天行有常,福祸由人。“天”就是自然界,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并不因人类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