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

ID:16514118

大小:81.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8-13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周文疲敝—到—哲学突破一.周文疲敝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的一个时期,随着周王室的东迁,天子与诸侯王的离心力逐渐强化,周王室的地位日益下落。一些大的诸侯国“下天子以令诸侯”,肆意兼并弱国。随着春秋五霸的局面的出现,诸侯国国君的权利进一步旁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事件相继发生,春秋的局面一片混乱。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最后只剩下七个强大的诸侯国进行较量。在战国时期,诸侯相继征战,天下更加大乱。这种局面与周初依靠礼乐制度使天下大治相比,已有天壤之别,这也是历史上常说的“周文疲敝”。面对周文鼎盛到周文疲敝的巨大反差,思想家们纷纷表达了逐渐的

2、看法:物生有两:春秋史墨提示了以论证国家政权旁落合理性的包含有深刻辩证思想的哲学命题两即矛盾堆里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矛盾,都有两,这就是物生有两。事物的两不断变化,事物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变化,君臣关系也是如此。政治上的“无常位”是正常的,合理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吏伯认为,“和”与“同”是不一样的,和是各种不同因素形成的统一,同是只有一种因素,没有矛盾。最好的境界就是和而不同。和能使事物生长,同则停止事物的发展。这就是和实生物。因此明智的统治者必须善于利用和,致力于矛盾的统一,而不是求同。(周政治衰败的原因,去和而求同)。伯阳甫进一步将阴阳观点运用到政治上来,说明当时的

3、政治变化。这些思想家的论述为中国哲学的诞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到了春秋战国之际,鸡肋起来的能量来了一次总的爆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儒家主张复周礼,孔子心目中的周礼是完美的,要救人们与水火之中,最好就是回到周代的礼乐制度中。孔子在复周礼的过程中发现,并不是礼不好,也不是人们不知礼,而是没有行礼的内心基础,明知礼而不行。这个内心的基础就是仁。他创造了仁的学说,以仁作为复周礼的内在根据和支撑。墨家墨家认为孔子提出的学说不彻底,希望用复礼改造当时的社会,他们提出尚贤,兼爱,非攻等主张,打破儒家所构建的爱有差等的社会秩序,建立有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18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道家在

4、老子看来,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很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走。事物发展的规律就是自然,万事万物在不受外部强力干扰的情况下,通常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状态,都能与周围的事物保持良好的关系,整个宇宙就在万物的最佳状态和良好关系中达到和谐与平衡。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无为。总之,这时,如何拯救时局成为当时人们最关注的共同时代课题。面对这个课题,哲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观点。形势的巨大刺激和派别的相互斗争构成了双重压力,先哲们更大程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理性能力得到进发。在这种进发中,中国完成了自己的“哲学突破”。在礼乐之制、敬德保民、阴阳五行三大思想创建的基础上真正产生了

5、。绝地天通出处:《国语:楚语下》含义:是指一个部族在征服了另一个部族之后,强迫被征服者放弃原有的宗教,信奉自己的宗教,并剥夺被统治者与神相通的权利。解释:我国原始宗教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做民神不杂,第二阶段叫做民神杂糅,第三阶段叫做绝地天通。绝地天通,就是使天地不通,切断人与神之间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中。财产为氏族集体所有,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平等的。在这种经济关系下,有专人负责宗教事务,个人不需要自己求神祈福,着就是所谓“古者民神不杂”。随着氏族制度的衰落和贫富的分化,私有财产出现了,使得每个家庭和个人都有了求神祈福的要求,于是发展到“家为巫吏”的程度。这样,享有特

6、权的氏族贵族不能容忍这种现状,而要求天上的神灵也与地上的统治关系相适应,于是上帝神的观念也就逐步加强,要求垄断了人们与天神交通的权利。结果:经过绝地天通,人人都有权与神灵想通的局面结束了,原始宗教中的平等意思逐渐消失,神权开始为特权垄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礼与仁的关系孔子在复周礼的过程中发现,并不是礼不好,也不是人们不知礼,而是没有行礼的内心基础,明知礼而不行。这个内心的基础就是仁。仁往往与忠、义、信、孝等并列,孔子将仁的内涵进行新的加工,使其成为行礼的内在基础。18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于是,仁是行礼的内在基础,礼是行仁的外在目的。为人不仁,再好的礼乐都没用。如果做到仁,就

7、会将实行礼乐制度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孔子在回答颜渊究竟什么是仁的问题时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在这里,孔子将仁与礼联系在一起,视听言动皆合与礼,就是仁,做到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仁人。二.仁的内在性特点孔子并没有对仁下一个定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仁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内在性,礼和仁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礼是外在的,表现为一系列规章制度,而仁是内在的,表现为一系列的内心品质。三.“为仁由己”的方法孔子认为人能不能达到仁,不能依靠别人,完全取决于自己。他说仁是有内在性的,所以对仁的把握完全在于自己的向内探求,对仁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