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悲剧

浅谈中西方悲剧

ID:42874722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2

浅谈中西方悲剧_第1页
浅谈中西方悲剧_第2页
浅谈中西方悲剧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西方悲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西方悲剧法政学院04思想政治教育杜骏040100780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悲剧都离不开善恶报应,最后一般都是好人得到幸福,坏人受到惩罚。而西方悲剧却大不一样。从亚理斯多德开始一直是反对善恶报应的。虽然冇些道德理想主义者曾试图提高报应关系的地位,但都遭到了别人的否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T.莱默(T.Rymer),他明确地提出了报应学说,并称Z为“诗的正义”(PoeticJustice)。但这一理论并没有获得多少数人的支持,而是遭到不少西方人的攻击,甚至被某些人看作最蹩脚的规则。同样是人,为什么中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呢

2、?本文准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比较的角度探索两者的不同的内在逻辑。屮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明显地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白由意志的行动,突出了行为的H律性。徳国押学家康徳对行动的H律与他律有过深刻的研究,他认为他律的行动表现为:“因为我希望其他事情,所以我应该做这件事情。”而自律行动的特征为:“即使我不希望任何事情,我也应该如此这般做。例如,前者会说:如果我要维护我的名声我就不应该撒谎;后者会说:即使它一点也不会使我丧失名誉,我也不应该撒谎。”康德还指出,真正的道徳法则必须建立在白律的基础之上,以善恶报应为特点的他律原则并非真

3、正的道徳法则。为什么以道徳严谨而闻名于世的屮国人却偏偏创造出他律的悲剧,而道德情感较冷漠的西方人反而创作出自律的悲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考查一下中西方人对幸福和德行的不同态度。西方文化是突出个体的,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幸福。在服从道德准则的时候,他们不会耻于谈论个人利益,有时哄至为了个体的白由去挑战现存的道徳。所以西方人的个体的幸福与道徳之间矛盾尤为突出,虽然他们也设法协调两者的关系。近代粋人康徳在这方面的研究尤为深刻。他认为作为最高境界的至善必须山“德行和幸福一起构成”。同吋他乂看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分,两者往往是互为矛盾的,

4、所以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于是,或者追求幸福的欲望必须是道德准则的动机,或者德行的准则必须是幸福的冇效原因。第一种悄况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就如在分析论里已经证明的)把意志的决定根据置于对幸福的渴求的准则,是完全非道德的,不能够为任何德行建立某础。但是,第二种情形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世上一切原因和结呆的实践连接,作为意志决定的后呆,并不取决于意志的道德意向,血取决于口然法则的知识以及把它们用于这个意志的H标的能力,从而通过一丝不苟遵循道德法则[而成就的]幸福与德行Z间的必然的和足以达到善的连接,在这个世上是无法指望的。”正因为他

5、们注意到了徳与福的这种矛石,他们在行动的时候就会尽最把两者都考虑进去。实际上重儕的西方人往往把幸福看得比徳行还更要,他们只是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吋,兼顾道德法则,因为智慧主要是用来获得幸福的。西方人关于德与福的问题也体现于悲剧中。别林斯基在谈到悲剧时曾说:“如果主人公战胜了心灵的自然爱好而有利于道德法则,那么,幸福就永别了,生命的欢乐和魅力也永别了!他变成了行尸走肉……主人公如果遵循了心灵的白然爱好,那么他被白己认为是一个罪犯,成了良心的牺牲品。”但在最终决策时,西方悲剧的主人公总是尽量摆平福与徳的关系,尽可能地采用这种方法:从道徳的角

6、度看,比较符合道徳原则,从幸福的角度看,也比鮫符合幸福原则。所以剧中人物几乎从不忘记口己是个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虽然他们也相当重视道德原则。在两者并重的情况下,他们就没冇必要期待额外的报应。如果不得不放弃幸福来完成道徳使命时,他们往往凭借英勇的斗争来打击对手,实现白己的价值。这种抗争的成就感本少就己经是很好的冋报,他们因此没有必要祈求别的报答。中国古人把德与福的关系称为义利关系。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加重视整体,不是很突出个体的利益,基本上是重义轻利的。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曾说「'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

7、贪而戾,炸炸然唯利Z见,是贾盗Z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程伊川其至说:“公则一,私则万殊。至当归一,精义无二。人心不同如面,只是私心。”所以程氏兄弟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道家虽然与儒家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对仁义道德进行了非议,但他们对个体利益的态度是相似的。儒家强调道德,首先是为了突出社会的整体利益。墨了曾解释说:“义,利也。”墨了所谓的利指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道家则认为,人们在面对人白然时,应当连社会的整体利益也忘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庄子

8、所谓的“处忘”就容不得半点人类的私心:“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在这种境界中,不允许有仁义道德之类的念头,更不会有个人利益的藏身Z地。对见道家的境界体现了一种更广义上的义,以整个大口然为核心的义。难怪荀了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