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言文总结学案之断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6高三语文文言文阶段总结学案题型——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一、找出叙述对象,理清关系,尝试断句叙述对象一般是名词,施动对象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其前一般要停顿;受动对象一般在句中作宾语,其后一般要停顿。例: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找出叙述对象“君子”“小人”及受动对象“耳”“心”“身”这几个对象,就豁然开朗了。答案: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善于抚纳
2、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B.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C.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D.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解析:先找出名词、代词:“士众、敦”可排除A和C,观察B和D,“故”应放在句首,故选B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
3、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A.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B.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C.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解析:找主语及对应的谓语动词,“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散溃”“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兵”“兵交御辇”“纽遂被害于帝侧”“天子深哀叹之”,正
4、确选项为D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B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C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D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解析:找出名词或者代词:兵、营、沟防、世充、彼、我,根据句意判断出它们在句中做主语还是宾语,以此断句可选出A4•请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断句。(5分)《世说
5、新语》中讲了一个“肝肠寸断”的故事,其原文是:“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遂黜其人♦二、找出特殊词语,判断位置,尝试断句文言中有一些特殊词,使用的位置较为固定(不是绝对的)。如「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一般用于句末,其后一般可断开。“其”、“盖”、“凡”、“窃”、“诸”、“敬”、“唯”、
6、“盍”、“则”、“夫”等虚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且夫”、“若夫”、“至若”、“是以”、“至于”、“继而”、“纵使”、“然则”等关联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时间副词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可断开。"曰”字后一般表示引用,其后一般要加冒号、引号,所以其后一般也要断开。另外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为,,,,所,,””、“不亦”,,乎”、“何,,”之有”、“无乃,,,,乎”、“得无,,,乎”、“何“之为”、“可得,,,,欤”、"有所”、“无所”、
7、"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足以”、“得无”、“无乃”、“何以”等对我们断句也有一定的帮助。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B.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C.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D.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解析:可先根据“者”字排除A和C选项,根据句意关系,可知“使”在文中的意思是“让”,故应在“使”字前面断开,所以选B2•断句题:用斜线(/)给下面
8、的文言文断句。(5分)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取材于《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