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73200
大小:110.9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9-07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6-2017学年度白水高中上学期高一语文12月月考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文化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很多方法。古今中外,一个简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这个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和哲学。正像欧洲文化和基督教有关一样,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儒、道、佛“三教”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在儒、道、佛“三教”屮,儒教强调整齐划一,具有专制特征。确实,孔子的时代,儒家只是一种民I'可学说。鉴于社会道徳的沦丧,孔子、子思、孟子这一派的学说特别注重社会和谐,这并不错。先秦儒家传教的时候,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基本上
2、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这也很好。但是,秦汉以后的儒家有一个大问题,即它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借以建立一个从天子、王、公、侯、伯,到庶民百姓的“一统天下”。儒家在古代屮国,成为和欧洲中世纪“政教合一”相似的国家主义学说,它限制个人,妄自尊大,压迫“文化多样性”。幸好,中国历史上基本保持了一种“多元文化”。唐代以后,我们有儒、道、佛“三教并立”。当儒家越来越沦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域外传入的佛教,民间复兴的道家和道教,不断济儒家之穷,用鲜活的思想滋润和更新儒家,把它拉回到一种“修身养性”“实事求是”的道路上來。明清以来,怀有自由思想的儒家学者,如王
3、阳明、徐光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章太炎都或明或暗地釆纳了佛教、道教思想精华,甚至还釆纳了法国耶稣会士带来的欧洲天文学学说,用以改造儒家。因此,今天我们谈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时候,更需要重视“文化多样性”。屮国文化传统是“诸子百家”,屮国文化的“非儒家继承”,可能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更有利。中国曾经是一个具有良好“文化延续性”的国度,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有过自己相当不错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近代以来,屮国并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知道,直到清末民初,东、南、西、北的中国人都还居住在不同样式的住宅里。它们都是按照自然环境和文化
4、传统的不同建造的,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最近儿十年,我们看到的景象却是,整齐划一的单调建筑样式替代了多样性的古代建筑。现在想耍看到一点不同的建筑,必须在休假期间去朱家角、周庄、丽江这样的旅游景点,如参观博物馆一样地端详着这些“古董”o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语言多样性”。历史上,国语、英语、法语,江苏话、浙江话、广东话等各地方言和上海的本地话同时流行。正是在这种“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保存和发展了“京剧”“昆剧”“沪剧”“越剧”“锡剧”“淮剧”,也引进了中、英、法文的话剧、电影等“文明戏”。然而现在,这种“语言多样性”大大削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为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
5、力。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滥用这种动力,导致发展性的破坏,可能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影响。1.下列有关“儒家”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时代的儒家特别重视社会和谐,其目的是治理沦丧的社会道徳。B.先秦时代强调个人修养的儒家基本上不借助政权的力量强制推行。C.秦汉以后的儒家曾逐渐走向限制个人、压迫“文化多样性”的道路.D.唐代以后经过改造了的儒家己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理论指导核心。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影响下,儒家的国家主义学说性质发生了改变。B.“诸子百家”式的中国文化传统有可能促进“文化多样
6、性”的发展。C.中国经济只要高速发展就能为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支持。D.大大削减了的“语言多样性”是“文化的延续性”受到影响的表现之一。3.根据原文意思,下列各项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主要从儒家的中国历史中的变化来谈,它由一开始的注重和谐,强调个人修养,到后来的强调等级制度,成为政治的工具。B.第二段以道家、佛家思想对儒家的滋润更新,来谈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并认为中国需要文化多样性。C.笫三段以事例,谈到最近几十年中国建筑的单一性和语言的单一性,告诫人们要警惕这种现彖。D.本文认为屮国历史上基本保持多元文化发展,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如果能恰当保持文化多样性,将对和谐社
7、会产生积极影响。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父台,太山太守。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少便弓马,好游猎,身长八尺,走及奔鹿,强力兼人。晚乃敦悦经史,尤明《易经》,随师受业,还家教授,恒数百人。初为郡门下掾,转主簿。刺史王沈集诸参佐,盛论距吴之策,以问九郡吏。彬与谯郡主簿张悻俱陈吴有可兼之势,沈善其对。又使彬难言吴未可伐者,而辞理皆屈。还迁功曹,举孝廉,州辟主簿,累迁别驾。彬忠肃公亮,尽规匡救。又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