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课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

如何备课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

ID:41629123

大小:55.8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29

如何备课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_第1页
如何备课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_第2页
如何备课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_第3页
如何备课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_第4页
如何备课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备课_六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备课提纲—、备课的意义二、如何备课三、注重整体性备课四、注重多种形式备课五、备课的具体体现一一教案六、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备课的意义为了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备课。1.讲什么?怎么讲?2.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3•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感染学生。二、如何备课1・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

2、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2.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3只有钻研课程标准,才能了解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弄清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掌握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及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占八、o4.新课程对于教材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想过去是“教教材",可以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5.在备目标时,关键是要科学设计和恰当表述三维目标。

3、6.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表述要求包括明确的四个部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⑴行为主体:教学目标的检验是评价学生的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⑵行为动词:《教学标准》在给出课程目标时,已阐明了各目标水平的要求,并例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可测量、可评价。比如:了解(对知识的涵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知道“是什么",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理解(对概念和规律一一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理性认识,能说请"为什么",以及与其它概念和规律之间的关系);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

4、知识迅速、灵活地解决一些问题,即知晓做什么"’怎么做",从而形成能力),⑶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达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给出公式的条件下,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⑷表现程度: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生产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

5、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其它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7.备教材研究教材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根据教学要求确立适度的教学目标。⑴研究教材的科学性:研究教材的科学性的目的,是掌握教材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真正理解教材的实质,从而为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内容如下:①研究学科概念(数学):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教师研究研究数学概念,要掌握概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概念的逻辑结构及定义的方法,掌握概念的分类原则及应用范围,并说明此概念与相关概念逻辑关系

6、。②研究公里、定理、公式和法则。③研究教材中数学方法和逻辑方法。⑵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教材的系统性体现在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中,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体系既有联系有又有区别。材的逻辑结构只考虑内容间的逻辑关系;教材体系的建立除必须考虑逻辑关系外,还要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材的系统性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到局部,二是从章、节入手,最后整理出教材的整体结构。⑶研究教材的思想性。⑷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涵义。关键则是理解、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突破口,它是突破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与桥梁,抓住关键

7、,就突破了重点,还能使难点得到突破。⑸处理教材和组织教材。通过备教材,最终要做到“懂、透、化"。&备学生“教学要吃透两头",通常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重视"备学生",在备学生方面大做文章。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这个认识过程中的内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