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535737
大小:77.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7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当堂检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复习当堂检测一、21课《桃花源记》1.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止确的一项是()A.缘溪行:沿着B.其异对……感到惊异C.欲穷其林:尽头D.桑竹Z属:类2.对下血加点字的解释止确的一项是()A.悉如外人:熟悉B.乃不知冇汉:于是C.密咚懈:惋惜D.寻病终:随即,不久3•下列久贞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足为外人道也武陵人捕鱼为业B.渔人良异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c.复前行,欲穷墓林余人•各复延至墓家D.冇良田美池桑竹之屈怒而撞不周之山4•下列节奏划分不正褊的一项是()•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渔人/甚异Z5•下列
2、各项对课文《桃花源记》的理解和分析冇误的一项是()A.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便邀述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B.《桃花源记》以渔人进岀桃花源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C.作者虚构了一个环境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对和平安宁的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D.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屮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二、22课《陋室铭》1、加
3、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调素琴(弹)(著名,出名)B.无案犊Z劳形(劳累)有什么学问的人)C.孔了云(说)气)无丝竹Z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山不在高(在于)谈笑有鸿儒(大)往来无白丁(没惟吾德馨(香阅金经(佛经)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2.卜•血句中加点的“Z”,同“无丝竹Z乱耳”中的用法相同的是:()A.何陋Z冇B.公与Z乘,战J•长勺C.予独爱莲Z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Z意不在酒3.卜•列句了,朗读停顿划分无误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下面对文章理
4、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以及高洁傲焊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句以山水作类比,“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C.〃谈笑有鸿儒,往來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台阶上的苔鉢的痕迹碧绿,青葱的小草映入眼帘里。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
5、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D.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三、22课《爱莲说》B.出淤泥而不染(沾染污秽)D.不蔓不枝•(枝蔓)■1.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多)C.濯清涟而木妖(美丽而不端庄)2.对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更加)B.亭亭净植(种植)C.陶后鲜有闻(很少)D.可远观血不可裳玩焉(亲近而不庄重)3.下列各负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B.C.D.4.马之千里者云询而岩穴暝夫专诰之刺王僚也水陆草木之花濯清涟而木妖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疣观而不可亵玩焉挺剑而短下列节奏划分或句
6、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只可以远远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它,玩弄它呀!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5.下列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第1段主要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A.“岀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傲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
7、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B.牡丹是富贵者的所爱,菊是隐士陶渊明的所爱,这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以牡丹从正面衬托,以菊花作反面衬托,以突岀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形象。C.木文运用了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四、23课《核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