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337373
大小:17.2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2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有余数除法》教学实录----------刘凤颖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
2、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法,用除法可以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了多少份,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除法的的回忆,为学习有余数除法打开思路。】 二、动手操作,探究
3、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6张水果图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请同学们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学生说:6÷2=3(盘)教师板书算式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请同学们拿出7个水果图: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
4、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自己白的结果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归纳总结: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教
5、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1
6、题是“包含”除法,第2题是“等分”除法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联系,在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4.根据
7、摆出的小棒图,完成手中的记录单。第三组:摆一摆填一填用14根小棒摆了()个正方形,还剩()根。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15根小棒摆了()个正方形,还剩()根。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16根小棒摆了()个正方形,还剩()根。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比一比:余数除数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孩子的拼摆结果。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
8、织学生讨论:为什么除数是4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呢?余数可以是4吗?为什么? 学生:因为不够摆一个正方形了,就剩下了。所以比4小。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