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74505
大小:30.2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18
《浅析聊斋中书生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摘要】: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中塑造了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有美丽妖娆的花妖狐媚,有义薄云天的江湖侠士,还有风流多情的失意书生等,本文将针对书生这一形象展开分析,从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书生的形象特征、书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对书生这一形象进行浅析。关键词:聊斋书生社会背景形象特征心理特征一.《聊斋》中书生所处的社会背景(一)书生的定义要探讨《聊斋志异》的书生形象,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阐述清楚“书生”这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辞海》中对书生的定义是:儒生,读书人;《词源》中书生的定义
2、是:读书人,多指儒生。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书生即“读书人”,《新华词典》亦解为“旧时指读书的人”,这说明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书生与读书人的概念是重合的。就《聊斋》本身而言,其中的主人公大都是正以进士为目标的读书求学的童生、秀才,都是受过一定教育但又尚未迈入仕途的读书人。《聊斋》的书生们大多居于社会的中下层,社会关系非常简单,迎来送往的不是社会名流、冠盖之辈,而是普通百姓,事实上,除了不参加农业劳动之外,他们的日常起居与普通百姓己经并无差异。虽然如此,他们仍然保留了浓厚的传统士人特色,其复杂而真实的性格充分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多元的
3、文化色彩。(二)书生的科举之路《聊斋志异》中的书生虽然数量众多且性格各异,但都有贯穿终身的一项共同活动参加科举考试,这也是《聊斋》书生们现实生活里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聊斋》中书生的科举生活由读书和应试两部分构成,总的来看他们的读书生活是清苦的是寂寞的,充满了挫折和坎坷。书生们的读书内容以科考的标准为标准,明清两代,国家均实行以八股取士,即我们现在统称为“八股文”的文章。这是一种特殊的考试用文体,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句法要求对偶,结构有固定的程式,字数亦
4、有一定限制。面对如此严格而刻板的要求,书生们自开蒙识字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以反复背诵的方式熟读四书五经,如《大男》中的奚大男,进私塾二三年后,便“经书全通”。在掌握了科举考试的应试规则后,很多书生都想要在考场上大展身手,这样就进入了书生们的应试阶段。书生们应试生活的第一部分,是以童生身份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县试由本地知县主持,合格者可参加府试。府试由本地知府主持,考中者可参加院试。院试是童生试中最关键的一次考试,考中之后,童生们便可被录取为生员,又称相公、秀才。考取生员后,书生们按例要入官学读书,这是书生应试生活的第
5、一步。《聊斋》中顺利通过童试的书生不在少数,有些天分较高者年龄很小就已经入学,穿上了秀才的蓝衫。如《青娥》中的霍桓,“十一岁,以神童入泮”。考取生员之后,书生们要在入学的第一年应考岁试,如《姬生》中的姬生,“岁试冠军,又举优,应受倍赏”。以生员的身份参加乡试,是《聊斋》书生应试生活的第二部分。在乡试之前,书生们还要参加一次科试。《叶生》中的叶生,“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乡试的主考官一般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担任,共考三场,考中者即为举人。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取得一定的官职。也就是说,只要乡试
6、高中,书生们就等于获得了候补官员的资格,可以迈出入仕的第一步。正因为如此,乡试成为了《聊斋》书生应试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作者着力最重、寄寓感情最多最复杂的一部分。在应乡试的书生中,不乏一击即中的幸运儿:《白于玉》中的吴梦仙,“聪慧绝伦,十四岁以神童领乡荐”。《聊斋》书生应试生活的最后一部分,是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和殿试,中试后称“贡士”。会试合格者可参加四月的殿试,殿试者合格后,就可以成为进士,进士可以说是每一位书生奋斗的最终目标,人生的最高理想。但是《聊斋》中大部分书生的科举生活也只能循环于“读书—应试—被黜—再读—
7、再试—再被黜”的怪圈之中,最终以悲剧收场。(三)书生的社会地位封建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书生们隶属于“士”,明末清初时期,社会被划分为贵族和平民两部分:贵族是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平民则包括了“士、农、工、商”这几种。“士”虽然看似处于平民阶层中的最高层,但毕竟仍是被排除在皇权之外,仍然不属于统治阶层。再加上大多数书生经济处于窘迫状态,因而是穷酸的代名词。《聊斋》中的书生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更是越降越低,岌岌可危。清政府的政治高压使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评议时政,指点江山,科举考试道路的拥挤和黑暗,
8、使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与功名和富贵无缘。经济状况的穷困潦倒,使他们整日为衣食生计奔波,无暇“治学”,自我谋生能力的丧失,使他们不得不放弃尊严,依附于朝廷、权贵乃至富商,无钱无权的生活现状,又使他们常遭奚落,倍受冷遇,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在《聊斋》的很多篇章中,书生们低下的社会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