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73024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18
《从孔子教育思想到新课程标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孔子教育思想到新课程标准──用历史的眼光把握新课程改革没有继承的改革是没有创新的改革,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怎能求突破促发展,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活水才有清新。我国是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有着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的改革只有继承这些优良传统,才能找到改革的动力。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而且特别强调教育的未来应该怎样,而我们认为也应关注教育的过去是什么样,特别要关注几千来不断发展和验证的优良教育传统。谈到中国的优良教育传统,我们就不得不提起一位伟人、一位圣人──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仍然闪耀着穿透历史的光芒。今
2、天我们要深刻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脉搏,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很有必要研究、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中找寻课程改革的动力,用几千年来形成的精髓教育思想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圣人孔子精粹的教育思想,共同探讨一下在实际教学中怎样用历史的眼光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一、启发诱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6一词的最早起
3、源。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不难看出,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起主导作用,即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和及时启发。 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关键是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应试教育形势下我们的教师认为课堂上不讲似乎对不起学生,不讲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不讲就是没有水平。于是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
4、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主导”变成了“主宰”,教师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必须彻底改变。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是否真正把握住启发式教学的要义了呢?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部分学科课堂上,一些老师热衷于穷追不舍地提问,一堂课平均要提30—40个问题,以为只有如此“启发”,才能消除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以此来激活课堂的互动气氛。教师提问不断,学生对答如流,师生配合得很顺。但实际上很少有学生不照着书念来作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更不
5、多见。这难道不是用提问的方式来“灌”学生吗?教学满堂灌不对,满堂问就对吗?要注意泛泛的提问不等于启发式教学。在此我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孔子启发教育的精髓思想: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如果启发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过去课堂“满堂灌”6的翻版,实际上从根本上背离了启发教学的精神。启发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提问对话,但问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问题的出现要正合时宜,要难易恰到好处,份量适中。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用有思考性和
6、启发性的问题来把握启发式课堂教学。问题是启发式课堂的灵魂,思维是启发式课堂的真谛,师生在启发教学过程中要有思想火花闪现与碰撞,才能真正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总之,要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启发中变得越来越聪明是新课程理念的追求,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
7、,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相对于传统的“齐步走”应试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教学中如何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再回到孔子身边重温那贯通古今的教育思想:“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以及“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废哉,人焉瘦哉?”6(《为政》)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深刻而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就为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中切实施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虽然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