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性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性[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性]文章指出了我国成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成人教育基础研究不充沛;成人教育应用研究方法简单,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性。也指出了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教育资源供给存在不足;各级各类教育出现沟通瓶颈;终身教育体系不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适应性不强。最后阐述了如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改革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各级教育之间的纵向衔接;实现各类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和协调。 孔子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成人教育;持续发展;探索 一、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发展 1.成人教育的发展
2、 从某种程度而言,成人教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成人教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变革对成人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并为成人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 19世纪中叶,成人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初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团体和政府逐渐将注意力从初等教育转向一向被忽视的成人教育的发展上。初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战后,随着社会的变革、中等教育的巨大变化及成人教育的发展,使终身教育的提出有了可
3、能,成人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完善的体现,1919年的《成人教育委员会报告书》指出:“综合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成人教育不能被看作一件奢侈品,专为几个聪明失学的少数人物而设,但又不应看成一种寻常事情,只为继续青春期的短期教育而设。反之,成人教育是永远的民族需要,又是公民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具有普遍性和终身性。”该报告书指出,成人教育是民族的永远需要,是造就公民的不可分割的方面,并得出成人教育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的结论。 20世纪以后,成人教育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成人教育成为全民皆享的教育,学校教育只是教育制度的一部分,教育是一个人终身不断的事业
4、,人人都有学到老和做到老的权利与义务,成人教育思想逐渐形成。 2.终身教育的发展 (1)终身教育内涵。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说明的意义是:一是每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发展自我的可能性,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因而未来的教育过程不再是一个人由初等、中等或大学等任何一个学校毕业之后就算完结了,而应该是通过人的一生持续进行;二是现行教育是“闭锁的、僵硬的”,是“学校为中心”的,未来的教育则将把有关的多种因素加以体系化,并阐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即是将社会整个教育和训练的全部机构和渠道加以统合,从而使人们在其生存的所有部门,都根据需要而方便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5、[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R?H?戴维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和诸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准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个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并包括全部“正规的(formal)”、“非正规的(non-formal)”以及“非正式的(informal)”的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2]。意大利学者埃特里?捷尔比指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合;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的关系发展,而且也是(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
6、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3]。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认为:终身这一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的而又分割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全面组织所依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4]。日本学者持田荣一认为:终身教育是教育权的保障,是专业和教养的统一,是不再生产未来文盲的途径,教育论文《从孔子终身教育思想到成人教育的可持续性》(..)。笔者认为,
7、终身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具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促进社会全体公民持续、全面、和谐发展的立体化的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制度或教育体系。 (2)终身教育的发展历程。终身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意识到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修养,不断取得阶段性的进步。在欧洲,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就主张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应该接受教育。《古兰经》中指出:每个人从摇篮开始一直到坟墓都要不断学习。虽然在这一时期终身教育思想处于萌芽阶段,思想体系也不够完善,受到的重视程度也是相当有
8、限的,但是,他们确实为日后的终身教育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后,在各类著作中相继出现带有浓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