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11290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3
《问题教学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走进分子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问题教学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走进分子世界》一课教学案例一、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教学任务,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二、流程设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活动设疑研究方法活动设疑建立模型活动设疑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知识应用三、教材分析1、内容特点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少,尽管对这部分教学总体要求不高,但还是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会感到陌生和抽象。2、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及
2、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对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3、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2)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的观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以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5)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究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四、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师:投影极小和极
3、大的世界,要求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提出问题生:闭上眼睛,想象极小和极大的世界,学生发言,图片欣赏(分子和天体)点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带着问题思考,并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二)分子模型的建立1、科学方法师:◆问题:宇宙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什么构成呢?物质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物质可分吗?具体一点:你知道一支笔、一张纸是有什么构成的吗?◆布置活动:分粉笔◆问题:分到最后粉笔变成细小粉笔末,再分下去肉眼就看不见了,此时怎样研究呢?5◆投影:研究方法生:学生思考、小组活动、分粉笔、学生思考、集体朗读“研究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证明自
4、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点评:通过一连串问题让学生思想高度集中,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问题;通过活动自然引入科学研究方法—没,“模型法”,使学生动手、动脑。2、微粒模型分子模型(我们也是科学家)师:◆演示实验:吸管中的水从外观上看是连成一片的,现将它挤出,你看到什么?◆布置活动:用放大镜对炭素笔迹观察◆问题:这些微小的粒子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宏观上的连续体的呢?请想象一下!◆演示实验:(1)酒精和水的混合(2)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问题:应该选择三种模型的哪一下?并说明理由◆投影:模型照片与结论◆板书:微粒模型----分子模型1、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分子间
5、有空隙◆分子概念的建立1、投影:认识分子(大小)2、投影:显微镜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在超级电子显微镜下分子的图片。生:◆学生观察、思考,得出液体不是连续的,是可分的。◆小组活动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学生思考、想象◆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学生讨论:结合教材提出的三种模型根据实验现象选择模型◆学生集体朗读:物质由不连续的微粒构成,微粒间有空隙◆集体朗读分子的定义◆通过举例感性认识分子的大小◆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及在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点评:利用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育理念;通过生活现象和学生自己活动归纳出液体物质和固体物质都是
6、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归纳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并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得出结论;利用图片直观演示分子模型加深对模型的感性认识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通过举例、计算让学生对分子大小有感性的了解。(二)分子运动的探究师:◆问题:分子是否会运动呢?◆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1)视频:布朗运动(2)视频:气体的扩散现象◆活动布置:红墨水滴在水中◆问题:生活中固体扩散现象的实例?5◆板书: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问题:什么会影响分子运动快慢?◆演示实验:两个相同烧杯内分别盛质量相同的冷水和
7、热水,同时向两烧杯内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现象。◆投影:结论生:◆学生思考◆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学生活动、观察现象◆联系生活讨论、思考◆学生联系生活讨论、举例◆学生猜想◆学生观察现象并思考◆得出结论,并联系生活举例点评:设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把不易做的实验改成视频优化教学手段,能做的活动、实验尽量让学生做;紧承上面的活动液体分子、固体分子都运动,设想固体分子运动吗?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与迁移性;对知识及时巩固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认识;体现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