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22673
大小:227.50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9-08-06
《人力资源法务咨询师培训讲义--新劳动合同法应对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力资源法务咨询师培训课程第一篇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第一章劳动争议纠纷的产生第一节劳动争议纠纷发生特点第一节劳动争议纠纷发生特点《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争议纠纷呈现以下特点:1、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快;2、群体性劳动争议案件增多;3、涉诉原因复杂;4、低层次员工申诉多;5、调解结案率下降。第二节劳动争议纠纷形成原因1、经济因素受2008年底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企业采取的降低员工工资、裁员、放假等措施,导致劳动争议案件发生。2、法律因素随着《劳动合同法》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
2、法》的相继实施,社会各界对劳动者权益关注度不断加大,劳动者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二节劳动争议纠纷形成原因3、成本因素《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取消了仲裁阶段的收费,而根据新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法院阶段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费为每件10元。诉讼成本的降低导致劳动者更愿意采取法律手段解决与单位的劳动争议。4、人的因素劳动者个人和集体维权意识的提高。第一篇劳动争议纠纷制度第二章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第一节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行协商和解《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
3、,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2、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3、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第二节劳动争议的调解组织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
4、推举的人员担任。2、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3、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第二节劳动争议的调解组织北京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建设:2009年6月,北京市总工会联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司法局建立起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截至2010年4月,这一机制通过12351职工服务信息平台和市、区县、街乡三级调解组织设置的法律服务窗口,共为职工提供法律咨询21500人次;代理法律援助案件1500余件。第二节劳动争议的调解组织北京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建设:2010年5月,北京市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升
5、级,由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司法局、市信访办、市高级人民法院5个部门联合成立劳动争议调解“五方联动”机制。今年上半年将实现在职工人数5000人以上的局总公司及企业集团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在职工人数100人以上的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职工人数不足100人的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员制度。同时,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劳动争议频发的产业系统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第三节劳动争议调解申请和效力1、申请调解的方式: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记
6、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2、调解的结案方式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3、调解的法律救济措施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第三节劳动争议调解申请和效力4、调解协议的效力首先,调解不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阶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可以直接提起劳动仲裁申请;其次,任何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确定的
7、义务,另一方不得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最后,调解协议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但是具有合同的效力。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二》第十七条: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具有劳动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协议,具有劳动合同的约束力,可以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第一篇劳动争议纠纷制度第三章劳动争议纠纷仲裁审理第一节劳动争议的界定劳动仲裁委员会受理下列劳动争议案件:(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
8、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第一节劳动争议的界定下列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一)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三)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者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四)家庭或者个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