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669166
大小:2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5
《3.2 探索原子构建物质的奥秘离子键(第1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3.2离子键(共2课时)第1课时离子键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离子键的概念,并理解离子键是化学键的一种形式。(2)通过对具体物质的剖析和作图,理解离子键形成的原理,以及典型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并归纳其形成条件。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同伴讨论,感受理性分析问题的方法,关注分享个人观点的合作过程。(2)通过对具体物质的分析,感受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3)通过建立学科知识的联系,结合物理学科中“受力分析图”,注意学科间相通的思维方式。(4)通过归纳离子键形成的条件,关注综合能力和概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
2、、发言、巩固练习等活动,体验学习中合作性、参与性活动的意义。(2)通过书写电子式,感触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养成沉稳、不浮躁的性格。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离子键的形成及特征。2.教学难点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键。三.实验用品和媒体使用多媒体,利用Flash软件模拟抽象过程。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在学习离子键之前,学生已经知道离子,知道盐类物质含有阴离子和阳离子两种离子,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并且,在第二章中又学习了离子反应的实质,学会写离子方程式。可以说,学生对离子并不陌生,但他们对离子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阴、阳离子靠什么作用结
3、合在一起。在学习了化学键后,学生一定能意识到离子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力,即化学键,因此,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思考离子键形成的原因,进而掌握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和条件。离子键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无法用直观的观察和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因此对学生的思维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通过讨论、归纳,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析的印象,完善知识体系。幸而,多媒体技术在教授抽象知识的过程中,起到较好的效果,可以运用动画模拟、用图示辅助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流程图设问引发思考:哪些物质含有阴、阳离子呢?分析和拼凑:活泼金属失电
4、子形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得电子形成阴离子。(4)讨论小结:大多数的盐、碱、低价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化合物。讨论:NaCl晶体中,Na+与CI-间存在有哪些力?画受力分析图。(2)归纳出离子键概念。Flash动画演示钠原子和氯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的过程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归纳:(3)成键原因:成键微粒:相互作用:成键过程:存在的物质:找出书写时的规律。练习书写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原子或离子。通过观察,表述电子式的意义。课题引入:牛顿与万有引力的故事。(1)讨论:如何解释原子(或离子)间的作用力?如何解释盐类在水溶液中电离?化学键的种类。盐类物
5、质中存在离子键。3.流程说明(1)以牛顿的故事引入课题,目的在于说明万有引力形成的原因,而化学键是原子(或离子)之间产生作用力的缘故。这样,就将化学键的知识与熟知的小故事联系起来,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观念,使其从学会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看待自然事物。(2)高一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已经学习了“力”,并非常注重通过画“受力分析图”来分析合力。而本课的一个难点就是理解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引力与静电斥力两个平衡力。因此不妨结合学生已有的对力的认识,运用图示法来突破难点。(3)通过归纳离子键的成键原因,成键微粒,相互作用,成键过程,存在的物质等特征,形成
6、表格突出重点。(4)在归纳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时,可暂时避开如铵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等,离子团可在学了共价键之后介绍。五.教学案例1.主题引入牛顿与万有引力的故事。2.课的展开(1)从宏观的力转移到微观的力,通过讨论来解释原子(或离子)间的作用力,解释盐类在水溶液中电离的现象。(2)通过flash演示钠原子和氯原子间电子转移,形成离子键的过程,并进一步运用物理力学分析法,画出离子间的“受力分析图”,突破本课难点,理解静电作用形成了离子键。(3)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离子键的概念,归纳离子键的特征,形成简明表格突出重点。(4)学习原子或离子电子式的书写方法,
7、将习得知识显性化,并通过练习找规律。3.课的总结通过反思和讨论,总结离子化合物的范畴。4.作业布置略。六.教学反思理解原子(或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力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在突破难点时,除了引进了图示方法,一定要强调离子化合物中的两个概念:电子的得失,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本课的学生活动以讨论、归纳为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间,通过教师步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中的“离子键”这一抽象概念,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学生做出很完美的回答是不现实的,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他人的提醒下,或是在进行讨论之后,或者是由其他同学作补充
8、后,才能解决我们的一个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