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340161
大小:33.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31
《对短刑罪犯消极改造的一些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短刑罪犯消极改造的一些思考 在法律法规中,目前对短刑犯的概念暂无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监狱通常把判处刑期在5年以下的罪犯或余刑较短的罪犯统称为短刑犯。2010年,由于广州亚运安保的需要,广州监狱根据上级指示进行押犯结构调整。随着由原来的关押重刑犯监狱调整为关押轻刑犯监狱,短刑犯成为广监中罪犯构成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各种原因,部分短刑期罪犯在狱内形成消极改造心理,破坏了监规纪律的实施,严重危害着狱内良好的改造秩序的;给监狱对罪犯的日常管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给监管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本
2、文分析短刑期罪犯消极心态的表现以及其形成,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措施。 监狱短刑犯消极改造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造意识淡化,功利主义强化。在关押的短刑犯中,一部分人改造意识淡化,身份意识不明确。在改造中只求过得去,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的倾向明显;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罪犯的功利主义强化,只想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他们改造的目的只为了拿奖励、捞现的为主,这使得监狱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2、性格、情感不稳定,遇事不计后果。从收押的短刑期罪犯年龄构成来看,大多数短刑犯为“90后”,
3、他们普遍缺乏对社会、集体、家庭、他人的责任感、义务感、同情心,法制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易冲动,情绪反差大,自我控制力差,做事情容易不计后果。 3、粗野、贪婪,整体素质较低,报复心理严重。由于短刑犯大多都是在社会上的“无业游民”,都是好吃懒做,不愿自食其力,文化、思想等素质都较低下,只知道眼前的蝇头小利,这些罪犯心胸表现极为狭窄,当在改造中受到委屈时,他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进行报复。这些罪犯“贪小便宜”特征明显,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吃亏,否则没有“面子”,甚至不惜违纪受罚,也要进行报复,充分暴露了他们贪婪、
4、固执、粗野的一面。 4、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抗管抗教增加。如有些短刑罪犯,监规纪律意识不强,在行为规范方面,常觉得出现小问题无所谓,刻意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劳动方面,或避重就轻,或想籍借口逃避劳动,而其中无刑可减的罪犯,更是抱着“债多不愁”、“虱多不痒”的无所谓心理,认为即使扣分处理再多,对自己的刑期也没有影响。而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在干警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认错态度极差,对监管改造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影响短刑犯消极改造的心理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 目标因素。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
5、一个企业、一个人,都必须有一个奋斗目标,唯有如此,才能迸发出前进的动力。对于罪犯来讲,获得减刑早日走出监狱,回归社会与家人团聚,是他们改造的主要动力和精神支柱。而一旦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但根据现行的减刑假释办案实施细则规定,刑期在5年以下罪犯首次提请减刑间隔期需入监1年以上,还需要约4个月的办案期。一部分刑期为2至3年的短刑犯,在折去看守所羁押的天数后,余下的刑期已不足1年4个月,或余刑需在1年4个月以上,由于违纪导致达到延长间隔期的条件,失去了减刑的机会;即使能够获得减刑,由于短刑犯
6、刑期不长,对提请减刑幅度所需的行政奖励要求不高。对于短刑犯来说,一旦没有了减刑的机会,或者减刑所需的成绩得到了满足,也就失去了奋斗目标,客观上,改造中前进的精神动力必然减弱或丧失,从而导致改造积极性下降,混刑度日的思想必然产生。 自身因素。1、放荡不羁的生活习惯。罪犯之所以犯罪,一般地说是因为他们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受腐朽没落的思想毒害而走向犯罪的。短刑期罪犯物质欲望极强,贪婪地追求非份的物质财富,表现极为贪婪。他们在社会上过惯了放荡生活。而入监后在严格的管制和严密的监管下改造,与入监前的花天酒地、不劳而获的生
7、活有天壤之别。无法主动去适应改造生活,反而逃避这种生活。2、消极的意志品质。所有罪犯从他们被拘押之日起,其社会地位和环境就发生根本变化。人身自由的丧失、环境的刺激、罪责感的压力、严格的管理,对前途、工作、社会地位、家庭的忧虑等,造成了他们孤独无援、惊恐不安、心绪紊乱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理,进而产生绝望无助的消沉意志。阻碍了他们产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因而对稳固正确改造目标的意志脆弱。在趋利避害的心理规律支配下,逃避惩罚成为罪犯在实施犯罪到释放前各诉讼阶段始终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加上短刑期罪犯刑期较短,容易产生遵守监
8、规纪律“辛苦”过一天。还不如轻轻松松“混日子”过一天的想法。3、没能做到认罪服法,多产生抵触报复心理。认罪是服法的前提,服法是认罪的认同。一个罪犯只有真诚认罪,才能老实服法。少数短刑期罪犯在改造当中,出于认识上的偏拗,对自己的行为不作理性反思,往往把犯罪原因推向客观,或者是归咎于某种偶然的情景因素。他们要么怨恨政策法律对其太严,自己被判刑“冤枉”,要么怨恨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