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5500
大小:706.30 KB
页数:58页
时间:2017-11-25
《明代宗教对戏曲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章明代宗教對戲曲的影響第一節帶動戲曲文化普及與保存古老戲曲劇種王安祈在《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中歸納傳奇演出場合為:宮廷、祠廟、1勾闌、廣場、客店、酒館、家宅、及船舫八類,此八類已足以含括整個明代演出劇場。但宫廷演出屬於少數皇親國戚的私人專利;客店、酒館也不是專門的演戲場所;船舫演戲在明代雖盛,但可屬於文人氍毹的另一種風雅表現;至於勾闌在2明代是否存在仍有疑義,所以納歸明代民間演劇場所主要以家宅、祠廟及廣場為主。家宅氍毹演戲是文人雅宴助興最主要的活動,熱衷此道的士大夫幾乎「無日不赴宴,無日不觀戲」。明末山陰人祁彪佳就是一位標準
2、的戲迷,他在崇禎六年癸酉(1633)由北京南返的一月間,就看了《紅拂記》、《花筵賺》、《西樓記》、《灌園記》、《唾紅記》、《弄珠樓記》、《葛衣記》、《彩樓記》、《夢磊記》、3《石榴花記》等十幾部戲,可證文人雅宴觀戲風氣之盛。而由士大夫的喜愛、推動,也造成有明一代戲曲的蓬勃發展。但士大夫的家宅演劇帶動的畢竟是中上階層的戲曲文化,對於中下階層庶民百姓而言,在勾闌劇場消聲匿跡之後,祠廟、廣場的演出便成為他們最主要的觀戲場所。而無論是祠廟的固定舞台或廣場臨搭戲台,其演出多半與宗教活動有密切關係,雖然也有如張岱等風流雅士借廟宇演45出以娛樂盡
3、興之事,或豪族貴家為炫耀財勢在廣場搭台演戲酬賓的行為,但大抵而言,祠廟演劇多與該廟宇的神事活動有直接關係,而廣場搭台也多為迎神賽社1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台灣學生,1986年),頁121。2參考本論文第二章,註釋8。3[明]祁彪佳撰,《祁忠敏公日記》,〈役南瑣記.崇禎癸酉正月〉,《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傳記類》(北京市: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據明末祁氏遠山堂抄本影印),第20冊,頁630-635。4[明]張岱《陶庵夢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金山夜戲」條載崇禎二年中秋後一日,張岱由鎮江
4、往袞途中,路經金山寺,呼小童攜戲具,在大殿中唱〈韓蘄王金山〉及〈長江大戰〉諸戲。(頁9)5[明]施耐庵《水滸全傳》(台北:貫雅文化,1991年)第一百O三回有一段描寫段家莊段氏兄弟,因接了個色藝雙絶的粉頭,搭戲台說唱諸般品調,賺得人山人海觀看。(頁1591)177◢明代宗教戲曲研究而作。明代民間的戲曲活動主要就是沿著上述兩條路線發展。大抵而言,士大夫對戲曲的影響是一種改革式的影響,透過對文本、體製、聲腔、藝術的改良、創新而帶動戲曲文化的向上提升,引領潮流。相對於士大夫,神廟演劇產生的影響更多是在戲曲文化的普及和對傳統劇目、傳統表演方
5、式的保存。就戲曲文化普及而言,明清以來各地迎神賽會活動頻繁,隨處可見演戲的情形。以江南地區為例:立春前一日有迎春戲;正月十五有上元戲;二月初二演土地戲;二三月間為祈年有春台戲;三月三日有北帝誕辰戲;三月十六山神廟會戲;三月二十二天妃誕辰戲;三月二十八東岳誕辰戲;四月初八浴佛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戲;四月二十八藥王廟會戲;五月十三關羽誕辰,有關帝廟會戲;六月初六天貺戲(普賢菩薩戲);六月十九觀音堂會戲;七月初七王母娘娘廟會戲;七6月十五中元戲;九月二十八華光誕辰戲等,迎神賽會活動經年不斷,在有祭多有戲的情況之下,幾乎每月每日皆有戲可看;
6、再加上神廟劇場是個開放性的空間,不收門票,也沒有入場身份的限制,人人皆可入場,因此每當一有演劇活動,觀眾動輒成千上萬,甚至達到「舉國若狂」的程度。故神廟演劇幾乎成為庶民百姓最主要接觸戲曲活動的場所,而民間的戲曲文化也賴此得以蓬勃發展。大都市如此,偏僻農村更不消說,元杜仁傑《莊家不識勾欄》描寫一位莊稼7漢見到城裏勾欄演出的情形時說:「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可證鄉村地區幾乎唯有迎神賽社才見演戲的情形。對演出戲目的選擇與喜好上,家宅與神廟演劇也不相同。陸萼庭曾歸納祁彪佳由崇禎五年壬申至十二年已卯(1632-1639)七年間所觀
7、之戲,共計八十六種之多,其內容包羅萬象,優劣不一:有才子佳人愛情劇,如《牡丹亭記》、《彩樓記》、《西樓記》;有歷史俠義劇,如《金印記》、《八義記》等;有膾炙人口的傳統老戲,如《琵琶記》、《拜月記》、《荊釵記》、《白免記》,也有關目6周育德,《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5年),頁367-368。7[元]杜仁傑,〈莊家不識勾欄〉,收入[元]楊朝英選,隋樹森校訂,《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北京市:中華書局,1958年),卷九,頁335。178第四章明代宗教對戲曲的影響◣情節呆板的《春蕪記》、《千祥記》,甚至有被《遠山堂曲品
8、》評為「搬盡一部論語,乃益其惡俗鄙俚」的《麒麟記》等。其中傳奇新劇尤多是一大特色,如大概作於萬曆末年至崇禎初年三、四十年間的作品,包括《蕉帕記》(約作於1610-1613)、《鴛鴦棒》(約作於1621-1631)、《畫中人》(作者吳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