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88067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0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1.等腰三角形(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广东省清远连州市龙坪中学黄焕明1.等腰三角形(一)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学生已经感受到证明的必要性,并积累到一定的证明方法经验。同时在七年级下册,学生也已经探索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这都为本节证明有关命题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教学任务分析这节课我们将回顾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有关定理,并进一步利用有关定理、公理来证明等腰三角形定理,为此,先让学生在回顾的基础上,自主寻求命题的证明,所以,就有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证明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证明过程,掌握推理证明的
2、基本要求,能够借助数学符号语言,利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鼓励和发展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形成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3.情感与价值目标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在合情推理与演绎的基础上,学会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及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4.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
3、: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几何语言正确表达等。三、教学过程分析学生课前准备:让学生准备好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供上课折叠实验用)。教师课前准备:制作好的几何画板课件。本节课共设计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出公理;第二环节:折纸活动探索新知;第三环节:明晰题结证明过程;第四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新知;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引起共识;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所学。5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出公理教学活动内容:1.敬请学生回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判定、性质⑴.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
4、平行;⑵.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⑴.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AS);⑵.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ASA);⑶.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AAS,其实是一推论——下面我们对其进行一个证明过程的演示书写);⑷.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3.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活动目的:大家都知道:学生经过一个暑假,难免对学习过的知识有所遗忘,因此,在第一课时,
5、回顾有关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个简单梳理,也为后续有关证明做了知识准备。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该推论的证明思路,但也不否认有了一个暑假的遗忘,可能部分学生的表述未必严谨、规范,教学中因注意提请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画出简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并规范地写出证明过程。具体证明如下:已知:如图,∠A=∠D,∠B=∠E,BC=EF求证:△ABC≌△DEF证明:∵∠A=∠D,∠B=∠E(已知),又∠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C=180°-(∠A+∠B)
6、,∠F=180°-(∠D+∠E),∴∠C=∠F(等量代换)。又BC=EF(已知),∴△ABC≌△DEF(ASA)。5第二环节:折纸活动探索新知活动内容:老师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学生A:两个底角相等;老师问:其他同学同不同意学生A的意见?学生B:没有,我想补充的是底边的中点和对应的顶角的连线平分顶角;老师问:还有同学需要补充吗?……老师问: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这里主要)让学生经历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折纸观察、探索并
7、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活动目的:通过折纸演示活动过程,获取有关命题的证明思路,通过整理,再次感受证明是探索中的自然延伸和发展。第三环节:明晰题结证明过程活动内容:在学生小组合作基础上,教师分析、提问,和学生一起完成以上两个性质定理证明。注意最好让两至三个学生板演证明,其余学生挑其一证明其后,教师通过课件汇总各小组的结果以具体证明方法,给学生以明晰的证明过程。活动目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性质定理证明,可以让学生自主经历命题的证明过程,这意图是让给学生以明晰的规范,达到引领带头作用。定理:等腰三角
8、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已知:在△ABC中,AB=AC.求证:∠B=∠C.证明:取BC的中点D,连接AD.在△ABD和△ACD中5∵AB=AC,BD=CD,AD=AD∴△ABD≌△ACD(SSS)∴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