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883082
大小:28.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0
《认识分数 分一分(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认识分数分一分(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P67-68。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名称,能正确理解并表达分数。2、通过尝试、实践,体验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意识和能力。3、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与同伴一起学习的快乐。教学准备:教师:三个学生录像视频资料、多媒体、投影仪。学生:每人两张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卡纸,彩色铅笔一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驱动1、询问学生早餐,用数字表示
2、早餐的数量。2、出示视频(齐艺蓉同学),引出问题,一半用数字怎么表示?问题:1个面包怎么平均分呢?3、教师抛出疑问:“一人一半很公平,那怎样表示齐艺蓉和妈妈分到的面包?” 请拿出面包图,你可以折一折、涂一涂或画一画、写一写,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学生动手操作,展示并解说自己表示的意思。4、师:孩子们真能干!会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齐艺蓉分到的面包。但刚才我们是用2、1这些数来表示的,你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生1:0.5生2:(提问:你是怎么想的?)二、操作实践,理性认识1、请用表示的孩子写
3、一写,并教大家读一读师:是个什么数,你知道吗?生:分数师:那什么是分数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师:孩子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分的一个面包?生:把一个面包平均分成两份。师:(板书:把一个面包平均分成两份)我们涂了几份表示面包分到的?生:涂了一份。教师边叙述边板书:我们涂了其中一份,就可以用来表示。师:齐艺蓉分到了这个面包的多少?妈妈呢?2、师:我们找到了一个面包的,如果给你一个图形,你会表示它的吗?学生完成题单上的“涂一涂”。和同桌的孩子说说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准确的表
4、达了“平均分成了两份,我涂了一份,用来表示”。三、“创造”分数、深化理解。1、师:刚才我们一直在认识哪个分数?你能创造一个其他的分数吗?拿出你的正方形纸,试着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看谁创造得更精彩。2、学生自由创造;3、4人小组交流,给你们小组内的孩子说说你的创作。4、学生汇报交流:想展示的孩子把你的作品高高的举起来。5、出示李若松同学录的视频并解决问题。6、出示徐彬译同学录的视频并解决问题。四、认读分数、巩固练习。1、我们认识了,又创造了、、……,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板书)2、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5、。3、请你在正方形纸的背后写出自己创造的分数,举起来大声的读一读。4、还有一些分数藏在书里(巩固练习)⑴、看图形写分数(课本58页第1题)⑵、判断题,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⑶、看分数涂色(课本58页第2题)五、课堂小结、灵活运用。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他是?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师:你能用一个你喜欢的分数说一句话吗?六、作业 数学书69页3、4、5题。 板书设计:认识分数分一分(一)分子一半分数线(平均分)分母教学反思: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1.分数
6、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
7、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
8、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