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726770
大小:11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8
《小学语文论文:语用意识观照下,关于表达文字韵致的几点浅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心之所至,韵致初开——语用意识观照下,关于表达文字韵致的几点浅思 小学语文教学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各种风向吹过,种种理念洗刷过,如今已然回归语文的本质——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意识,“语用意识”的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诸多对语言文字运用理念的研究乃至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层出不穷,大家似乎在迷茫中寻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似乎为已经走向极致的小语课堂带来了
2、无限可能。然而,我们寻求的“语用”,真的就是“语用”吗?我们呈现的“表达”,真的就是“表达”吗?笔者有如下思考。一、观照课堂,至少存在三大“伪”现象。(一)“伪文本”割裂文本载体与语文素养之联系。为了“文字”而“文字”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低中段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导入新课——自由读课文——检查自学——研究生字词——读顺课文——总体关照文本表达”的模式充斥于常态课堂中(此处专指非公开教研活动之原生态课堂)。其中,大量的时间被老师们运用于对字词句的教学中,逐字逐句逐个值得玩味的细节均如至宝,或集中讲授,或随文识字,或
3、词串教学,或反复读文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我们在对文本进行梳理、筛选、重组时,真的有思考有观点地选择合适的文本了吗?在日复一日的语言文本学习之后,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得到了怎样程度的提升?当他们沉溺于机械的听说读写模式化训练之中时,内心深处真的萌生了语言文字的嫩芽了么?一连串沉重的问题,时刻在执教了十五年语文的笔者脑海中萦回,深觉有走下去渐行渐深之必要性与紧迫性。(二)“伪得意”割裂学生话语与文本意蕴之沟联。每一篇文本,文字表达是显象意向,内涵价值是隐性灵魂,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价值取向”。我们很多教师在接触文本
4、之后,在第一时间求经与《教学参考用书》,取道于名师名家对教材的研读。如此,就做到了“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领会编者意图,落实课程目标。”因此,老师们的教案中“教学目标”一栏往往用如此句式:“培养学生热爱****的情感。”作为总结性纲领。就如《三袋麦子》一课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必须“最”喜欢小猴,因为小猴“做事有远见,且懂得感恩回报。”将学生对憨厚贪吃的小猪,勤劳节俭的小牛的喜爱大棒打出脑海,或者退一箭之地。一直以为,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无痕、自然而又“大道无形”的。文本背后立体的情感、意蕴,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触,应是
5、在环环节节水到渠成的课堂推进中,由学生发自内心地生成感悟,形成情感的成长,从而萌生价值的朴素判断。这是一种内心意识的唤醒,是学生生命的自觉砥砺,而非教者“Followme”领袖式号召。因此,“得”文本之“意”,如何“得”,得何“意”,尚需商榷。(三)“伪表达”割裂学生表达需求与语言运用之渠道。当我们开始关注语言的实际运用时,往往也顺带着关注学生“听”“说”“读”“写”“思”“辩”多维度立体的表达渠道,并且向着越发精细化的程度漫溯。我们的评价手段更是多元,学生们各种修辞手法信手拈来,古诗词背诵运用得行云流水。当我们开始
6、沾沾自喜于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华丽转身”的同时,以韩寒为代表的“语文人物”给予语文教师们迎头痛击——在学校作文成绩差到令人发指的他,一举夺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告别主流教育学校的他,博文升为国内点击率第一,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这就将“伪表达”的命题带入我们的视野,语文教育的庸俗化和学生语用品质的低劣化已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泛滥成灾。前者表现为应试倾向与政治倾向的泛化,后者表现为学生接地气“表达需求”与课堂高大上“语言运用训练”导向的严重悖离上。何时能达至莫言所述语文教学境界
7、:“因为有了多年的使用语言的实践,学起来会事半功倍。让孩子们像拌黄瓜菜一样去学那些枯燥的逻辑、语法,毫无疑问是一桩苦差事,我们完全可以把语文课教学搞得妙趣盎然。”,我们仍然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二、求本溯源,形成“伪现象”原因有三。(一)过度精细开发文本对于文本的开发与解读决定着一节课的导向与高度,课堂教学的“档次”与“品格”往往就体现于教者先期对文本的表达方式、文本内涵、外延拓展的把握上。因此老师们往往热衷于过度精细地开发文本,“无中生有”“漫无边际”“揠苗助长”式的高屋建瓴导学常出现于课堂中。这与医务人员“防御性医
8、疗”的心理成因如出一辙,医务人员会为了降低医疗风险、减少承担风险责任而对患者实施超出规范化诊疗常规的检查、诊断和治疗。教者也会在开发文本时不断做着加法,研究作者创作过程,研究作者创作心态,言语表达方式,再加入对其文化心理素质和创作内驱力的深层思索,教者本身的二度开发与心理创作亦是重点,唯恐有所遗漏,从而导致文本“透彻通明”,却满身筛洞,让人不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