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644463
大小:3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16
《《时间的脚印》师用导学案(张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年班姓名4《时间的脚印》导学案(老师用)课型:自读主备人:董云虹张晓燕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对象。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重难点)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学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导学流程】导入新课:谈话导入一.自主预习(温馨提示: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一)走近作者、作品。(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相关知识。)中文名称:陶世龙别名:石工、柳风、今明等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29年4月职业:文
2、学、科普作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代表作品:《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二)正音辨形。(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掸去(dǎn)踪迹(zōng)装置(zhì) 烘烤(hōng)腐蚀(shí)沙砾(lì)山lù(麓)沟hè(壑)龟(jūn)裂帷幕(wéi)除了这些字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如:(三)解释词语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山麓:山脚。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除了这些解词,我认为有些字词也很重要。如:(这一步让学生在预习课
3、文的基础上,使用工具书,独立思考并解答,确有疑难,教师点拨解疑。此举意在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等学习能力。)(四)自读课文,批注练习。(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用铅笔做批注,老师信你们的自学能力。)1.朗读课文,标清序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答: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2.通读全文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痕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3.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怎样记录——A
4、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B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痕迹第三部分:(30、31)重要意义——造福人类(设计上述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更有效地掌握本文的学习重点。)二.课堂探究(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将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朗读、领悟情感。)(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经历了冰雪消融的春季,姹紫嫣红的夏季,硕果飘香的秋季和银装素裹的冬季,记录着大自然神奇而美丽,今天让我们走进《时间的脚印》,了解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二)抽测预习,夯实基础。(三)出示目标,明确任务。(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清序
5、号,说一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通读全文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3.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五)品读赏析,识记方法。学习过程:自主品味——小组交流——师生交流1.如何阅读科普文?答:(1)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2)概括段意,理清行文顺序。(3)筛选信息,理解术语内涵。(4)体察表达,分析说明方法。(5)抓住关键,体味语言艺术。2.指名读读第1—4自然段,思考:(1)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小诗《时间伯伯》有什么作用?答: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作为引子,照应文题;另一方面吸引读者。3.指名读第5-29自然段,想一想:(1)读第6段,说说岩石
6、的运动规律是什么?答:岩石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2)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看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边读边讨论并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学生复述、接着请同学们思考。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3)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22-29段)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
7、程、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4.读第30-31自然段,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明确:时间顺序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为标准,空间顺序是指以地点的变化为标准,逻辑顺序是指以事情的发展脉络,或者事情的因果为标准。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是文章的学习难点。(总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严密,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也体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