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419786
大小:374.31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6-12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宜山高级中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文言虚词复习宜山高级中学十三、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示转
2、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
3、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见<金太阳>,完成练习T16(2)“或”十四:以(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
4、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如:何以知之(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示递进关系,而且)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
5、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退而论书册,以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5.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
7、贤不必以。(《涉江》)见<金太阳>十五、何补充(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六一,何谓也?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4、作状语,可
8、译为“为什么”①夫子何哂由也。②先生坐,何至于此?(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译为“怎么”“多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