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74153
大小:305.4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1
《老子之道与人性自然论假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老子之“道"与“人性自然论"假设卢志民内容提要:“道”是老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具有本原性、规律性和不可捉摸性等特点,可以分为“本原之道”、“万物之道”和“社会之道”三种形态。“人性自然论”假设是老子之“道”实现由“万物之道”向“社会之道”转变的关键。以“人性自然论”假设为出发点,可以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思想体系的推导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关键词:老子道人性假设无为而治中国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9)Ol—0011—05作者简介:卢志民,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四川成都610064)
2、。一、老子对“道”的界定“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的全部思想都是围绕“道”展开的。陈鼓应先生即指出:。‘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①余元洲先生也认为:“没有本体论,没有哲学家对于世界整体及通行于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领域客观总规律的基本认识,对于‘如何办’、‘如何做’的方法论解答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老子本人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在五千言中用了相当部分的篇幅,花了很大气力,借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手段,以求揭示和阐明‘道’为何物?是什么样子?‘道’有何用?如何运用?”②“道”字在《老子》一书
3、中一共出现过70多次,内涵相当丰富,在不同章句中,具有不同含义。唐君毅先生在《中国哲学原论》中,曾经将老子之“道”细分为六种含义,即“虚理之道”、“形上道体”、“道相之道”、“同德之道”、“修德之道及其生活之道”、“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④。陈鼓应先生则将老子之“道”概括为“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的‘道”’三种㈤。本人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梳理,认为老子之“道”主要有以下一些属性:首先,“道”是化生天地万物的始基。老子认为万物由“道”而生,“道”为天地万物之母。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4、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第25章)“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因此可以称为“天下母”。除了把“道”比作“母”外,老子还将“道”比作“玄牝”和“谷神”等,用于指代“母”的特性,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6章)。老子把“道”称为天地万物的母亲,并像母亲一样管理天地万物,这也正是本人把老子管理思想概括为“母亲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道”是万物的总规律,万物必须按照“道”的规律运行。老子讲:“孔德之容惟道是①③④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3、醯、23
5、—34页。②余元洲:<老子新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万方数据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从。”(第25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第62章)又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30章)“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凡是不按“道”运行的,就不能长久存在。再次。“道”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只能用心灵去体会。首先,“道可道,非常道。”(第1章)“道”是不可言说的,可以说出的“道”,就不是真“道”。其次,“道”是难以捉摸的,既看不到,也听不见、摸不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第2l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
6、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第35章)再次,“道”充塞宇宙之间,无法描述,“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第67章)。可以看出,老子之“道”具有本原性、规律性和不可捉摸性等特点。“道”的作用不同,表现出来的形态也不一样。陈鼓应在《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一文中即指出:“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而上学是为了应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①陈鼓应认为,老子的哲学系统可以分为“宇宙论”、“人生论”和“政治论”三个部分,相应的,我们也
7、可以根据老子之“道”的不同作用,将“道”分为“本原之道”、“万物之道”和“社会之道”三种形态。“本原之道”即化生万物之道,“万物之道”即分散于万物之中的道,“社会之道”则是指运用于社会管理的道。《老子》全书对“道”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惟恐世人不能理解。但《老子》一书的目的并非纯粹是为了介绍“道”,最终还是希望通过“道”来指导人类活动,即实现由“万物之道”向“社会之道”的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就是“人性自然论”假设。二、老子之“道”在管理中的体现——“人性自然论”假设(一)当前对老子“人性假设”的几种认识1.“性善论”。徐复观在《中国人
8、性论史·先秦篇》一书中,认为老子管理哲学的人性论是“性善论”。他指出,老子认为人是禀承虚无的“德”而生的,生成之后,便成为一定的“形质”,而与“德”有了距离。“德”(即人先天的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