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64391
大小:264.54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4
《曹丕_典论_论文_中_文气说_的审美体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4卷第1期商洛学院学报Vo1.24No.12010年2月JournalofShangluoUniversityFeb.2010曹丕《典论·论文》中“文气说”的审美体征张鹏飞(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蒙城233500)摘要:曹丕《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的开山鼻祖。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故而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气”说承续展拓,
2、从而形成了别具匠心的文艺学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文化风范;审美体征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33(2010)01-0051-06曹丕《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子》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矽。四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4]的开山鼻祖。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生,各得其养以成。”皆言“气”为宇宙万物的本批评的核心命题。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源。《庄子·知北
3、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为生,散则为死”。《管子·心术下》曰:“气者,身之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而由“文气”衍生充也”。王充评曰:“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天之的概念,诸如气味、气韵、气质、气象、气势、气骨命,以立长短之形。俱禀元气,或独为人,或为禽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古代文艺理论体系。可以说,兽。并为人,或贵或贱,或贫或富,富或累金,贫或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乞食,贵至封侯,贱至奴仆,非天禀施有左右也,[5]气”说承传展拓,从而形成了独居匠心的文艺学人物受性
4、有厚薄也。”此皆坦言人的生死寿夭、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祸福凶吉和富贵贫贱均是由气之聚散而界定。同一、曹丕“文气说”的文化渊源时,王充不仅以“气”来解释人的生命精神和社会华夏先秦时期诸家就曾以“气”来诠释宇宙现象,还模糊的借“气”来阐明人的才性差异并强万物的生成规律。《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调人的才性的先天性。同时也可以看出王充的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元气”理论多少具有机械和宿命的审美色彩。即言“一”指天地未分化前的混沌状态,此混沌状李岚在《中国审美主体理论的发轫与道家哲态生成阴阳二
5、气,二气感应和合,生成冲气而成学:曹丕“文气说”探源之一》中明确指出:曹丕的三气,三气生成万物,所以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文气说”是中国审美主体理论的发轫,但是对此乃老子“一元、二气、三物”的宇宙生成论的生“文气说”的理论渊源过去多从先秦两汉特别是命模式。庄子云:“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王充一派的气论溯源,未从道家哲学中寻溯,这而有形,形变而有生。”[2]管子云:“凡物之精,化则是不够全面的。并进而主张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重视主体问题之发端,它对中国审美主体理论的鬼神,藏于胸中,
6、谓之圣人,是故名‘气’。”[3]《荀形成和发展均产生过深刻影响。由此,曹丕“气”收稿日期:2009-12-1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07DD19);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资助课题及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金课题(2009SK482)作者简介:张鹏飞(1967-),男,江苏泗洪人,硕士,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52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2月论的思想旨归亦崇尚将气与人的个体性因素相选拔人才上不再以儒家仁义道德为标准,主张关联,反映出曹丕精神世界中另一格局的生命色“唯才是举”,强调实际才能。概因汉末豪门世族
7、彩,即受道家文化耳濡目染的敏感细腻而柔弱温崇尚“清议”,文风虚伪浮夸,内容大都是千篇一馨的文人情怀。其审美情趣除却道家思想的自然律的儒家教义。当时的才性之争,即研究人的才无为之外,更明显的张扬着道教文化的哲学思辨能与禀性关系的理论是直接为当世政治需求服印记。可以说,曹丕称帝即以“取汉立魏”起家,故务。可以说,曹丕提倡“清峻、通脱”的文风就是针而深知以宗教名义突显的虚妄妖异之说的鼓动对时俗弊病而来。概而言之,“清峻”即简约严明、力量,因此曹操与曹丕皆对道教采取坚决的压制讲究实际;“通脱”则是想言就说、不受羁绊。由此与怀柔并举的谋
8、略。为此,曹丕在施行现实的王可见,曹丕《典论·论文》的中心在于论述作家才道之术时难免就会以清醒冷峻的态度限制、压抑性与文体特征之间的关系,其时的文学思想变化道教,而在感悟生命、体察万物、抒发情怀时却又集中反映在曹氏父子身上也正是和汉魏之际政自觉或不自觉地吸纳融会道家文化的思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