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传播伦理学的理论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4年5月伦理学研究May.,2004第3期(总第11期)StudiesinEthicsNo.3论传播伦理学的理论建设X陈汝东(北京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 传播的基本属性决定了传播的道德属性,传播在其过程中深受社会道德的制约,因而,从理论上探讨传播伦理的性质特点及其与社会道德的关系,论述了传播伦理学的内涵、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学科属性,在当今尤显重要。[关键词]传播 道德 传播伦理学 理论[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15(2004)03-0045-06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存在
2、价值判断。这不仅包括为一种社会行为,传播多不是盲目的,其产生及运作真的方面,而且包括善的和美的方面。如果把传播的目的和结果,都是为了人际或人机之间的交流,组作为人类一种交际行为来看待,那么,它自然也难以织、协调彼此的行为或活动,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摆脱道德的或者说伦理的评价范畴,包括传播行为人际对话如此,大众媒体传播如广播、影视、书籍、报的实施、社会效果评价等。实际上,人类传播道德的刊以及网络等等,无不如此。无论传播行为发生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一个传播者,不仅只是简单地方式是个体还是群体,人类传播的各种模式都表现从事传播活动,他除了懂得传播的基本
3、原理之外,还为一个信息交流或交往过程,传播的终点是人。[2]应该知道什么可以传播,什么不可以传播,为谁传再次,传播是一种互动行为。传播行为和过播,对谁传播,也就是传播行为的是非善恶。因此,程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互动性。这表现在:信息发出传播的道德属性和传播道德以及与之相应的学科建者具有一定的指向,且信息接受者有一定的反馈,尽设等问题,应首先被纳入传播伦理研究的视野。实管有时两者不处在同一个时空场中。如在传统的报际上,这种探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修纸传播模式中,新闻刊出后,报社并不一定会受到读[1(P3-19;P24-42)]辞学和我国古代的言
4、语道德论。者的来信或来电,但只要有读者看了新闻,他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到此为止,也可能以 一 传播的道德属性另外的方式继续传播或影响他人。因此,可以说,传1.传播的基本属性播的互动性不仅表现在传播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传如果我们仅仅把传播作为一种手段,是难以赋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同时包括受众之间的互动。予其道德属性的。这就如同要对一件武器给予道德最后,传播是一个有机系统。通常人们把传播价值判断一样困难。实际上,武器并不具有道德属划分为“人内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性,难以判断它的是非善恶。我们所能给予道德价传播”和
5、“大众传播”五种形式。这主要是按照传播值判断的是使用武器的人及其行为。因此,有必要主体的属性以及传播范围界定的。实际上,上述传建立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论判断:传播是人类的交际播类型的本质特征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相对完整过程及其行为,特别是通过符号等媒介进行的交际的有机系统,即它们都有各自的传播者、接受者、传活动,传播涵盖了一切人类交往模式。传播的这种播媒介和传播过程以及互动模式。即使社会个体内属性可以被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部的自我交流,也存在一个虚拟的交际对象。首先,传播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行为。总之,宏观上看,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输或传播的
6、社会功能表明,它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闲扩散,传播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或说自然界和人情逸致,而是实实在在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行为。类社会运作的必然方式和基本途径;微观上,传播行其次,传播是一个人际信息交流过程。显然,作为或者说使用各种符号传递各种信息的行为,是各X[收稿日期]2004-02-22[作者简介]陈汝东(1962-),男,山东利津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修辞学、传播学等研究。45©1995-2006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
7、reserved.2004年5月May.,2004 新闻传播伦理研究:论传播伦理学的理论建设 第3期(总第11期)No.3种生物的基本属性,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如传播者一样,2.社会道德对传播的影响受众也是饱受社会道德滋养的。任何传播信息经过既然把传播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互不同的受众之后,都会不同程度地被接受、排斥、加动行为,那么传播与各种社会价值系统的关系就不强、削弱甚至歪曲,其中受众的伦理角色、道德观念、应被忽视,其中也包括社会道德价值系统。我们必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8、(3)传播需要并且必然发生在须考虑传播所赖以进行的伦理秩序,必须考虑传播一定的社会道德环境中,任何传播行为都难以摆脱者和受众的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