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234173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30
《职教中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区职教中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为保证我校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借鉴有益经验,把课程改革作为全面索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化发展,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基本原则:(一)积极稳妥的原则。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既需要积极推
2、进,勇于创新,又必须从实际出发,稳妥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索解决课改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引导课改工作,防止形式主义。(二)统一安排、整体进入、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存在差异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分重点为、分类指导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三)科研课题引领、以校为本的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个新工作,需要课题科研支撑,用课题科研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工作。尊重学校创新成果,总结学校成功经验,建立以校为本,利于调动学校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的课改机制。龙戏
3、珠二、目标任务4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教育模式、评价方式及管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堆础。主要目标任务是:(一)深化教育教学改节,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模式、方式种和途径,改革教帅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二)构建新课程程开发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的能力。(三)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改革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评价内
4、容及方式,制定和实施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招生考试和录取改革办案。(四)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五)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三、重点工作(一)培训工作1。按“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各部门、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相关人员实行培训。培训采取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研训一体的办法进行。学校要加强校本研修和培训,建立校本培训体系,形成研训一体的机制。42。课程改革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学科教材培训和专题培训。培
5、训中要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的结合,课程标准解读与学科教材分析的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木培训的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的结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使学校广大干部、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作好充分准备,掌握新课程教材特点和教学方法,把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要求。(二)学校教育教学改草与管理制度建设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2。探索推行适应新课程需要
6、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制定学生学分管理办法,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4。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校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建设,形成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三)新课程教材管理与
7、课程资源开发41。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坚持适合适用的原则,在国家课程目录内按科学公平的原则,建立教材选用与管理机制。2。积极倡导各地和学校,引进、开发多样性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资源,建立校际之间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四)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1。探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促进教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2。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估机制。对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实施、教学要求与教学制度、师资水平、学生发展
8、等方而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自我评价。二OO八年三月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