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戏曲文化_大团圆_叙事范式的审美意蕴

论中华戏曲文化_大团圆_叙事范式的审美意蕴

ID:38225739

大小:267.6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01

论中华戏曲文化_大团圆_叙事范式的审美意蕴_第1页
论中华戏曲文化_大团圆_叙事范式的审美意蕴_第2页
论中华戏曲文化_大团圆_叙事范式的审美意蕴_第3页
论中华戏曲文化_大团圆_叙事范式的审美意蕴_第4页
论中华戏曲文化_大团圆_叙事范式的审美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中华戏曲文化_大团圆_叙事范式的审美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7卷第2期东疆学刊Vol.27No.22010年4月DongjiangJournalApr.2010论中华戏曲文化“大团圆”叙事范式的审美意蕴张鹏飞(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安徽蒙城233500)摘要:中国传统戏曲“大团圆”模式是建构在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上的,即中国人始终极为虔诚地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生真谛。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灾祸时,就能够处之泰然,因为人们坚信一切苦难终有尽头,忍耐和行善终究会赢得否极泰来的命运转机。所以,戏曲剧情在展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暗藏着终将完满的结局,以此满足观众圆满自足的审美愉悦。关键词:中华戏曲文化;

2、大团圆;审美意蕴中图分类号:I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2007(2010)0220019206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大团圆”模式是建构在道,与政通矣”。周敦颐在《通书·乐中》中也表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苑囿上的,即中国人述:“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始终极为虔诚地尊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生真谛,而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灾祸时,就能处之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柢格,鸟兽泰然,且坚信一切苦难终有尽头,忍耐和行善终[1](121)驯”。朱光潜认为:“古代中国人要明白一国究会赢得否极泰来的好运

3、机遇。与此相关,观众的政教风化,必从研究他的歌乐入手,在自己的势必会要求所接触的文艺作品亦能满足自己的国里常采风,在别人的国里必观乐”。[2](1250)并叹审美期待视野。可以说,中国古典戏曲叙事所推言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彰显着政通人和的盛崇的“大团圆”式的结局是颇为普适的文艺现象。世之音及文明景观。通观中国的叙事文学历史可知,“大团圆”的煞尾范式可谓是在唐代已渐成风1.戏曲“大团圆”叙事情结的嬗变气,至宋元明清而空前繁荣。科内尔·韦斯特指出:“我们审视的文学对文学可谓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的复合体,象绝不仅仅是文学的,应该从意识形态的内容、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即是

4、一个民族的文化精角色和功能来细读文本,否则就是将文学文本非神。然而,正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潜在形态的强弱[3](206)历史化和非政治化”。实际上,儒家文化传兴衰在有形无形地制约着民族文学的演变轨迹。统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就张加之,文学又在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苑囿中扬着文人儒士的普遍思维心态,即自古以来国人表现着迥异的精神风范。《礼记·乐记》云:“凡音皆自觉地去符合社会主流的需求而顺应社会大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环境,甚至磨合个性且收敛自我。由此,戏曲文学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创作的高度政治化、伦理道德化

5、与维护封建统治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的契合融汇就致使“大团圆情节”根深蒂固地溶收稿日期:2009-11-26作者简介:张鹏飞,男,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公共关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基金项目:国家级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07DD19)、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资助课题及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金课题(2009SK482)“黄梅戏改革与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19于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环境之中,而导致作家个人此一来,蔡伯喈被点头名状元而骏马雕鞍、冠带始终无法超越整个民族文化的思想藩篱的束缚游街、洞房花烛的得意之时,却是赵五

6、娘衣衫褴羁绊。张立文评介说:“‘东亚意识’作为和合意楼、仪容憔悴、惨食糟糠的凄凉苦境。最后赵五娘识,或和合的‘东亚意识’,是东亚的多元化意识满怀对丈夫的幽怨进京寻夫而不得不面对与他或多元化的东亚意识。什么是和合意识?和合是女共侍一夫的尴尬窘况。但其怨恨愁苦却在蔡郎指自然、社会、人际、人的心灵及文明中诸多元的承认与牛小姐的退让中迅速地烟消云散,剧情素、要素的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随之而以圆满和谐的喜剧终场。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生命、新事物的总中华传统戏曲以倡导销愁补恨、释怨平情、[4](22-26)和”。换言之,戏曲“大团圆”结局就是包发愤宣泄的心理期

7、盼且以“伦理信念”铸成“文化括自然万物的阴阳相生、异味相和、均调共融的习性”的生命幻象为内在机制。“习性”是指存在养成秩序而默然契合着“天道”、“人道”和“物于不同圈子间的同型关系,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道”。中华戏曲的产生与宗教祭祀、音乐舞蹈、艺观性,不但代表着人们相似的禀性倾向和喜乐偏术模仿均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是人类生活与审美好,并以“文化下意识”和“习惯力量”的形式支配[8](29)心理的高度概括。易中天指出:“有观众则戏剧着人们的行为。钱穆指出:“中庸之为德,其[5](368)[9](86)存,无观众则戏剧亡”。皆言观众群体对剧有助于中国秦汉以下之大一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