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华夏古典戏曲女性形象_圆形结构_叙事模式的审美情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华夏古典戏曲女性形象“圆形结构”叙事模式的审美情趣张鹏飞(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安徽蒙城233500)摘要:华夏古典戏曲艺术既具有西方悲剧的一般特点,又富含中华民族的生命个性而在悲剧文化艺苑中别具风姿。盖因中国社会的封建正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炎黄子民的世俗生活、精神风范和审美意蕴,即世间万事均喜好尊崇“中庸之道”“、温柔敦厚”,且讲究“仁”“、义”“、礼”“、智”“、信”的言行举止,注重达求“天人合一”的超脱佳境,故而始终张扬着戏曲“圆形叙事”模式的生命情趣。关键词:华夏古典戏曲;圆形叙事;文化意蕴;审美情趣中图分类号:J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2、007-3698(2010)02-0071-05华夏社会的封建正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炎黄中国古典悲剧演绎的情感节制在结局上的表子民的世俗生活、精神状态和审美意蕴,即世间万现就是于逆境的大悲之后,往往安排一些安慰抚恤事均喜好尊崇“中庸之道”、“温柔敦厚”,且讲究性的小喜,且依凭象征性的亮色来适度地冲淡和抑“仁”“、义”“、礼”“、智”“、信”的言行举止,注重达求制由死亡或不幸所造成的过度悲伤,并促使生命实“天人合一”的超脱佳境。为此,中国古典戏曲悲剧体性在象征性中得到“使哀不致伤”的中和观感,而的“大团圆”结局,可谓是与中华民族的思维定式、给受众以情感上的调剂、精神上
3、的满足和审美上的传统美学的制约以及儒家哲思的观照皆有着密切慰藉。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评价“:古人知情不的契合融通,彰显着戏曲“圆形叙事”模式的生命韵可恣,欲不可极,因其所用每为这节,使哀不致伤,[2](P181)致。乐不致淫,斯其大较也。”此“节有度”的美感视野恰是完全符合我国古典悲剧的实际演进境遇。一、华夏古典戏曲圆形品位的生命情结譬如说,在《西厢记》这部优秀的爱情戏中,主人公华夏古典美学崇奉抒情言志,即着眼于内心情张生与莺莺最后能够成婚正是由于张生的高中金感的深沉真挚的直抒胸臆式的“表现说”。它从《尚榜。换句话说,剧情并非是引发整部戏剧中关键性书·尧典》的“
4、诗言志”到荀子《乐论》的“夫乐者,乐冲突的爱情的力量以及这一冲突决定了戏剧的煞也,人情之所不免也”,再至陆机《文赋》的“诗缘情尾,而是由于爱情的力量与反爱情的力量最终找到[1](P66)而绮靡”等,皆强调了情感的宣泄效能。然则了一种得体的方法而达成了体面妥协决定了戏剧西方传统美学注重强调模仿的真实。盖因从苏格的结局模式。可以说“,大团圆”的结局促使中国古拉底至亚里士多德均倡导“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典戏曲的爱情题材作品中强烈的冲突得以缓和,减即以“自然”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蓝本而要求艺术轻了冲突的力度和规模。家的反映必须忠实于客观世界的原貌,而致使“写黑格尔指出“:
5、戏剧是一个已经开化的民族生真实”成了指导文艺创作的纲领性标志。活的产品。”然则华夏国人由于缺乏“个人自由独收稿日期:2010-03-01作者简介:张鹏飞,男,安徽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和中华国学文化研究。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编号:07DD19),及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资助课题及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金课题(编号:2009SK482)“黄梅戏改革与传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72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立”的“意识”,使得中国只有悲剧的“萌芽”,而没有且视之为戏曲创作的最高境界和作品成功的关键[3](P29
6、7)“完备发展”的悲剧艺术。比如说《,倩女离环节,与先秦以来文论中倡导的“和美说”可谓是一魂》叙述小倩魂灵体外而陪同未婚夫上京赴考,虽脉相承,而对后世戏曲演变产生了悠远隽永的审美说受尽苦难但最终与心上人团聚《;牡丹亭》剧中的映射。众所周知,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杜丽娘为了追求自由和爱情更是经历了人与鬼的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苦经痛史。但是现实无法逃境域,且经受了灵与肉的痛苦冲撞而最终与心爱人避,生活总得延续,唯有调节精神状态以适应生活喜结良缘《;娇红记》剧情里的申纯和王娇娘觅求感环境。故而观众欣赏戏曲的目的就是要获得精神人肺腑的忠贞爱情,在追求现世之爱不可得时
7、却于上的愉悦和放松。由此,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仙境团聚《;桃花扇》演义的侯方域与李香君的忠贞局的佳作名剧皆是先悲后喜,且以喜悦欢乐的气氛爱情历经挫折而终止于佛家团圆《;长生殿》剧中的冲淡或消除剧情的压抑悲愤的生命氛围。即剧作李隆基和杨贵妃因相思难排而在天庭得以重续因中的正面人物时常是历经磨难最终得到令人安慰缘。故纵观中国古代戏剧皆以“大团圆”结局为重的结局,而反面人物在猖獗横行之后总会遭到应有头戏演绎而致使因果报应、否极泰来、喜运终至的的惩罚。故而中国古代戏剧承续儒家“中和观”的“圆形循环”思维始终贯穿了剧本的生命历程。影响颇为明显,这突出表现在悲剧人物的塑造或
8、描元代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