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

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

ID:38221930

大小:84.5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31

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_第1页
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_第2页
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_第3页
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_第4页
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0年第5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52010第50卷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ITYVol.50(总227期)(SOCIALSCIENCEEDITION)GeneralNo.227*走向审美普遍性———论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潘智彪摘要: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是现象学美学与康德的先验论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审美公众是由审美对象开创的,并具有闭合中开放性的特质,审美公众的出现使面向人与世界的审美社会性的实现成为可能。审美公众理论打破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界限,从而彻底超越了传统艺术理论的二元论思维模式。面对审美对象的人超越自己的特殊性,走向人类的

2、普遍性。审美对象在更高的层次把人们集拢在审美的大家庭里。在这一层次,尽管个人仍是个人,却与社会他人有休戚与共之感。关键词:杜夫海纳;审美公众;审美普遍性;审美社会性中图分类号:B83-0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639(2010)05-0010-06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欣赏者的审美经验。在其主要著作《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引言中,杜夫海纳强调其研究的“审美经验指的是欣赏者的而不是艺术家本人的审美经验”,即①“研究欣赏者为艺术做出的贡献”。在杜夫海纳看来,欣赏者的经验比创作者的经验更直接更纯粹地指向审美对象,因此,对于欣赏者审美经验的分析便成为杜夫海纳美学

3、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审美②经验现象学》里,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置身于众多知觉的十字路口”上考虑,因而“欣赏者”并非是孤独的,而是以“公众”的身份出现。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涉及到了审美经验中的社会交往本质,并与康德提出的审美经验或审美判断的普遍性问题联系起来,为这传统的美学难题提供了现象学的解答。一、审美对象给自己开创一个公众在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中,审美对象既不是指作品本身,也不是舞台上的具体演出,因此,作品与欣赏者如何合谋就成为审美对象形成的关键。在杜夫海纳看来:“人希望得到人的承认。作品也同样需要人才能被承认为审美对象……这时与其③说他是裁判,不如说他是同谋者。”欣赏者

4、与作品都希望有一个公众。拥有公众是审美对象的特征,借以在审美对象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表演者和见证人的作用。首先,作品希望有这样一个公众。杜夫海纳指出:“作品有多少存在才有多少价值。因此公众的首④要任务就是完成作品的存在。”作品期待于欣赏者的首先是完成作品。清高的艺术家往往以时代的领潮者自居,“曲高必然和寡”,他们不在乎作品能否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便是他们⑤最后的自我安慰。但在杜夫海纳看来,当作品还没有诉诸公众之前,作品也就“还没有充分存在”。一*收稿日期:2010—03—16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诗何以群———文艺活动中的审美社会学研究”(

5、06HJ—01)作者简介:潘智彪(1952—),男,广东湛江人,哲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广州510275)。①②③④⑤[法]杜夫海纳著,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1,74,82,74,73页。10走向审美普遍性幅不曾展出的绘画、一份未经出版的手稿、一个没有上演的剧本,都是一些尚无资格跻身审美世界的对象,因而也就缺乏现实性,还没有获得充分的存在。“只有在审美对象中,通过公众的认可,它才达到存①在的充实性。”审美对象是在作品获得欣赏者的审美知觉时才能成为现实的存在。换言之,还没有诉诸审美感知的作品只是作品,还不是审美对象。因为,审美对象首先

6、是感性的,而“感性是感觉者和被感②,审美对象只有在知觉中才能完成。绘画只有在被人观赏时才真正是一个审美对觉者的共同行为”象。“只有通过人的感知,并且只有对感知它的人来说,它们才是颜色。”艺术家的作品完成后,它便先天地要服膺于一个使命,那便是超越自己,走向审美对象。这时候,作品就需要有一个公众,从中扮演表演者和见证人的角色:“欣赏者同时也是演员,既受到激动又感到高兴。这种有纪律、庄严隆重的集合,③仿佛按照某个导演的意志,形成一种艺术作品。”作为表演者和见证人,公众其实也参与了作品的创作,因为只有当作品找到一个与它相称的审美意识,只有人们在作品中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或者至少在作品中找到自

7、己的一种表现时,作品才获得承认。公众不仅保证了艺术作品的完成,而且也丰富了审美对象的意义。本来,只要有一个能够欣赏作品的鉴赏者作为见证人,作品就已经获得成功,已经足以成为审美对象了,但杜夫海纳认为,作品的含义并不完全包含在它所再现的东西之中。艺术作品是有深度的,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欣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作多种多样的解释,而这些解释都是有效的,同时也是不可穷尽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审美对象期待于公众的不仅是要认可它,完成它,而且还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