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8171105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4
《多元文化护理在产房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多元文化护理在产房的应用【关键词】分娩【摘要】分娩对于产妇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从多元文化护理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改善分娩监护环境、减少紧张气氛、消除语言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做好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减少产妇的孤独感,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陪伴分娩能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科干预率,缩短产程,减少围生儿病率及产科病率。【关键词】分娩;多元文化护理多元文化护理是指将多种文化渗透到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施以全程、全方位、多媒体的护理,以利于疾病的康复[1]。将多元文化护理服务应用于临产孕妇,减少产科干预、使分娩顺利进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分娩虽是生理现象,但分娩对于产妇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
2、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2]。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相当数量的产妇从亲友处听到有关分娩时的负面诉说,害怕和恐惧分娩,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有畸形、怕有生命危险,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产妇的这种情绪改变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氧缺血,出现胎儿窘迫。待产室的陌生和孤独环境,产房频繁叫嚷的噪音,加之产
3、妇自身的恐惧以及宫缩逐渐变频和增强,均能减少子宫胎盘血流量,极易发生胎儿窘迫。多元文化护理是在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一种高层次护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涉外活动的增加,护理亦被赋予多元文化的内容。多元文化护理在产科应用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温馨环境为待产妇提供优良舒适的室内环境、提倡家庭式病房,除有中心传呼系统外,每个床位设有爱心电话、电视,卫生间有应急铃,墙上挂有风景画及张贴健教版画,以柔和的粉红色代替白墙和护士服。2以人为本,做好基础护理医护人员应尽可能减少产妇裸露的时间,在为产妇进行肛查、会阴擦洗等处置时,随时给予遮挡,注意保护产妇的隐私,使产妇感到被尊重。提供导乐陪护
4、,指导产妇呼吸放松法。同时做好会阴护理、饮食护理等基础护理工作。3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医护人员在监护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护士应加强观察,善于发现细微的病情变化,对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要认真分析,如胎心、宫缩、羊水、血压等,详细记录并及时处理。力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4开展音乐分娩,减少紧张气氛对产妇的不良影响医护人员要尽力使产房清洁、整齐,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通过使产妇聆听音乐,分散注意力以缓解检查治疗和分娩时带来的疼痛和不适。助产士要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知识及注意事项,对产妇说明使用仪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以防产妇不安。医护人员谈话、走路、技术操作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电话、心电监护、
5、胎心监护警报等对产妇的影响。因为处于噪音的环境中可增加产妇的紧张度和焦虑感。5做好心理护理在产科整个分娩过程中,能否合理有效地运用心理学做好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着产妇分娩与否以及产后康复。因此要耐心向产妇解释分娩过程,如破水、宫缩、胎心监护的目的。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产妇,热情关怀,陪护在旁,保持与产妇的密切接触,尽可能满足其需求。安排家属陪伴,消除产妇恐惧,以增加产妇的欣慰心情。产妇的精神状态影响宫缩和产程进展。初产妇产程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急躁情绪,应安慰孕妇并耐心讲解分娩是生理过程,让孕妇与助产人员合作,以便能顺利分娩。在原有一对一全程陪护基础上以“温馨一杯奶”开展人性化亲情护理。当宫
6、缩来临时,助产士一边安慰和鼓励孕妇,一边指导呼吸放松法,或用双手轻揉下腹部、按摩腰骶部,当宫缩间隙时,让孕妇饮下一杯孕妇奶粉以提供足够营养和水分,通过小小一杯奶,有效增进医患感情。6根据不同的社会角色实施护理在产科临床护理中,由于产妇的性格、文化程度、家庭状况、孕产次的不同,使得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对分娩的态度、治疗中的需求也不同。助产士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实施护理。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好的产妇及家属对各种要求都较高,助产士应尽可能满足产妇和家属的要求;文化修养较高的干部、知识分子,他们希望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助产士应耐心解释;对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或文盲等产妇,助产士需反复讲明接受某种治疗的
7、意义,减轻产妇的疑虑。【参考文献】1马晓军,谭艺真,黄兰.试论多元文化护理的内涵、特点及原则.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5,15(3):234.2乐杰,谢幸,丰有吉.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作者单位:214062江苏无锡,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产科作者:吴慧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