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外语学刊1999年第3期(总第97期)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南开大学马会娟1引言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翻译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的主张,对一向受忽视的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解决了长期以来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自由译之争。德国学者柯勒甚至在1972年声称:等效原则势将成为压倒一切的原则。但是也有人在深入研究之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在有些情况下等效是不能实现的(PeterNewmark,刘宓庆)。还有一些翻译家则坚持等效论是根据西方语言特点进行双语转换的译论,不适合于英汉之
2、间的互译。等效翻译理论对汉英翻译实践究竟有没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在首先阐明等效论的实质的基础上,指出等效原则有其适用性的一面,不妨作为可借鉴的翻译理论之一。同时对其局限性也进行了探讨,指出把它作为一切翻译的唯一标准和方法也是不妥当的。2等效翻译理论的实质在对等效理论展开进一步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奈达的翻译理论作一下回顾。目前国内的翻译界有一种误解,一谈西方的翻译理论就说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事实上,奈达的翻译理论和等值翻译理论是不同的。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对动态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就曾明确地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
3、,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Insuchatranslation(dynamictranslation)oneisnotsoconcernedwithmatchingthereceptor-languagemessagewiththesourcelanguagemessage,butwiththedynamicrelationship,thattherelationshipbetweenreceptorandm
4、essageshouldbesubstantiallythesameasthatwhichexistedbetweentheoriginalreceptorsandthemessage.(1964:159)。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他进一步定义动态对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Dynamicequivalenceisthereforetobedefinedintermsofthedegreetowhichthereceptorsofthemessageintherecep
5、torlanguagerespondtoitinsubstantiallythesamemannerasthereceptorsinthesourcelanguage.(1969:25)。可见,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应该大致相同,追求的是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奈达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这与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翻译理论,其出发点是不同的。到了九十年代,奈达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理论。考虑到双语交流中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他开始把对等分为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尽管
6、对等的最高层次在翻译实践中74很难达到,最低层次的对等却是翻译所要求的最低标准。这可从他对最低层次的对等的阐述中看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的程度应该能够达到明白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Theminimallevelofequivalencewouldbeoneinwhichreceptorsofthetranslatedtextwouldbeabletounderstandandappreciateittothepointofbeingabletocomprehendhowtheoriginalreceptorsm
7、usthaveunderstoodandappreciatedthemessage.)。低于这个标准,翻译就不成其为翻译。奈达在他的著作中还反复强调,在他的上述定义中,对等只是基本相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非绝对等同。明白了这一点,翻译理论家也就没有必要在对等一词上大做文章了。3等效原则对中英互译的指导意义31对于等效论在中、英互译中的作用和意义,笔者认为那种持等效论无用论的观点是偏激的;然而,把等效原则作为衡量和评价一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也是不妥当的。下面笔者就从其适用性和局限性两方面作一下阐述。奈达和泰伯在
8、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Translatingconsistsinreproducingintherecepto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