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978532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4-27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 设计思路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里我采用的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课堂教学结构。 1.问题情境。课前通过出示“地球上重1千克的物体,在月球上只有千克”这句话使学生发现: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的重量是在地球上重量的。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立模型。根据发现的规律,结合自己的体重,算一算到了月球的体重。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会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
2、义,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 3.解释与应用。①判断单位“”。②解决生活中的实例。这一部分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这一新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及实际应用分数,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2.通过计算自己在月球上的重量,体验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解题方法。 3.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 (教师出示)“地球上重1千克的物体,在月球上只有千克。” 师:看到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1:地球上重1千克的物体,在月球上的重量比它在地球上的重量轻了千克。 生2:同一物体,如果在地球上重6千克,在月球上就重l千克。 生
3、3: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了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是在月球上重量的6倍,也就是地球的吸引力是月球吸引力的6倍。 师:真了不起!你发现了地球和月球吸引力之间的关系。(师向生3投去赞许的目光。) 谁还想说一说? 生4:由“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是在月球上重量的6倍”,我知道了在地球上重10千克的物体在月球上的重量就是10除以6,等于千克。 生5: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的重量是在地球上重量的。 专家点评:这一层次的创设是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出的结论又为下一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建立模型 师:昨天老师让你们称了自己的体重,
4、现在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个个都自告奋勇地说。)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的重量是在地球上重量的”,你能算出如果你到了月球,体重将是多少千克吗?试一试。 (学生个个都兴高采烈地计算,教师巡视,允许做完的同学把自己的计算过程板演到黑板上。) 生:我在地球上的体重是36千克,在月球上的体重是(千克)。 生:我在地球上的体重是85千克。(同学们哈哈大笑。)不,我的体重是85斤,(师:是多少千克呢?)是千克,到月球上体重是 (这名同学不会算。) 师:谁能帮他算一算? 生: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就算出来了,是千克。 师: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吗? 生:要求我在
5、月球上的体重就是求我在地球上的体重的是多少,用乘计算。 师:还可以画线段图,结合线段图具体说明。 (学生画线段图,结合线段图讲解。) 师:这里是把谁看作了单位“1”? 生:把自己在地球上的体重看作了单位“1”。 专家点评:这一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结论,结合本人体重,计算在月球上的重量。在思考和实践中,学生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三、解释应用 1.师:大家刚才知道了自己在地球上的体重是单位“1”,现在我说两句话,请判断谁是单位“1”。 (1)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 (2)小强身高的相当于小军的身高。
6、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分数乘法应用题的例l,老师把例题进行了改变,现在同学们看一看书,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 2.学校举行书画比赛,共收到作品180件,其中有90件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已知获一、二、三等奖的件数分别占获奖作品总数的,求获一、二、三等奖的作品各多少件?根据以上条件,你还可以知道什么? 教学后记 1.本课修订版教材和未修订时的教材没有变化。教材首先是复习文字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然后教学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白菜?”这道例题本身和学生联系不紧密,题材无新意,无情趣,课后有些习题又没有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如第16页第7题
7、: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应把谁看作单位“1”?①乙是甲的。②乙的相当于甲。这样教材本身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给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教师就应紧紧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新课程理念。 2.课改的基本理念是: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这节课我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的。课上学生的反应与以往大不相同。首先在课前问题情境部分,学生的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